早上刚得流感,下午重症肺炎……专攻击青壮年的“炎症风暴”哪些细节别大意?
来源: 看呼吸 2024-12-29

“有些年轻的健康人群、青壮年,他们感染流感病毒后肺部炎症的进展可能比老年人还要快,这个小伙早上刚有点感觉得了流感,还不到晚上就重症肺炎住院了……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陈晓阳主任口中这些“年轻的健康人群”“青壮年”到底怎么了?怎么可能感染流感病毒这么快变成重症肺炎?


25岁壮小伙从发烧头痛到重症肺炎仅半天


陈主任口中这个“壮小伙”名叫小刘,刚25岁,按理说平时身体素质非常健壮,从不轻易生病。此次感染流感病毒多半是因为晨跑,稍有些感觉受凉后,小刘便回家洗了热水澡。但症状随即而起:肌肉酸痛、流鼻涕,尤其头部愈发疼痛。小刘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便没有及时就医,而是大量喝水后蒙头大睡。

 


“到了当天傍晚时分,小刘从睡梦中昏昏沉沉醒来,这时头部愈发剧烈疼痛,全身肌肉疼痛严重,出现咳嗽、咳痰症状,此时他才想起测量体温,烧到39.5度。强撑到夜间11点,小刘已经高烧至40度以上,持续剧烈咳嗽,根本无法休息,这时他才意识到打车到医院挂急诊。咽拭子、抽血化验、肺部CT,一套操作下来,重症肺炎,小刘被医嘱需要住院治疗。”


“我们单纯地探讨流感与肺炎之间的关系转化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有的患者感染流感病毒之后几天后自行好转,有的看似身体强壮反而会变成重症肺炎?根据老百姓的想法,抵抗力低的人更容易重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流感病毒是否会导致重症,主要取决于‘炎症风暴’。”


流感难道不是抵抗力低的人更容易重症吗?


陈主任告诉我们,用最简单的道理去解释炎症风暴在人体里与外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人体的防御系统越强大,对外来入侵的病原体抵抗力越强烈,炎症风暴也就越强烈。小刘平时喜欢运动,爱健身,抵抗力强大,防御系统也强大,因此当流感病毒进入它的体内,它的防御系统就反应更强烈,这时,炎症风暴带给他的症状也就越厉害。

 


“这是因为外界的微生物病原体对人体而言都是外来的物质,它会对防御系统和炎症反应系统产生影响,当它接触到抗炎病原体后就会产生炎症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一些炎症介质、炎症细胞试图将病原体杀灭。同时,这些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也会损伤我们的正常器官。因此,如果炎症反应风暴过于强烈,肺部炎症就会变得非常严重,小刘就是这种情况。”


健康体壮的中青年人最易受“炎症风暴”影响,一个举措很重要


陈主任告诉我们,得流感转为重症的并不是一定全都是老年人,也可能是中青年人,因为流感病毒引发的炎症风暴越强烈,肺部的炎症也就会越猛烈,进展也会更迅速。

 


流感后转为肺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咳嗽,咳嗽越来越重,越来越厉害,吃了退烧药、感冒药等也无济于事,就要考虑是不是朝肺炎方向在发展了。有时候速度是很快的,不到一天时间,就可能从感染流感病毒到重症肺炎,经常让人来不及采取什么措施。要尽快使用上特效药(比如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有效治疗非常重要,并且也要及时就医。”


“除了尽快服用抗流感病毒特效药之外,对症支持治疗也有必要,对于已经明确是流感的患者,咳嗽有痰的要先进行排痰再进行止咳。但普通感冒就没有必要吃药。因此注意分辨到底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什么症状表明流感后“炎症风暴”正席卷而来?


首先第一,我们现在正处于流感季节,这是第一符合的要素。这样的季节就容易罹患流感;第二,如果您发现全身症状很重,比如发高烧、采取了措施后依然持续不退,比如用了退烧药之后,稍微退一点烧,之后体温又逐渐飙升,这就是反常现象。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全身非常疲劳、酸痛、乏力,动一下就感觉心跳加快、气喘,这些就是“炎症风暴”最典型的情况。


陈主任告诉我们,患者罹患流感后,全身不舒服的感觉越严重,说明炎症风暴越严重,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吃药,如果您正在当下这个流感季节感冒,出现以上所述症状,很可能就不是普通感冒,而是流感。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陈晓阳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现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烟草病学组秘书、福建省海峡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会长、福建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擅长治疗慢性气道疾病,从事控烟相关工作。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386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