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冠疫苗有人只需要打1针,有的要打2-3针,加强针有必要打吗?
来源: 看呼吸 2021-08-30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截至2021年8月28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03293.4万剂次。那么你对自己接种的新冠疫苗了解吗?为什么新冠疫苗有的需要打一针,有的需要打两针甚至三针?加强针是否有必要打?什么时候打?……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张玉姣医生为我们解疑答惑。


图源网络


为什么大家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针的接种,这是由灭活疫苗的特点所决定的


张玉姣医生说,在明白关于新冠疫苗诸多问题之前,首先还是要普及一下新冠疫苗的种类。

 

1.新冠疫苗的种类:新冠疫苗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以及核酸疫苗(DNA疫苗和mRNA疫苗)。

 


①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使病毒失活但保留其抗原性,从而激活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我国目前接种的新冠疫苗主要为灭活疫苗。北京科兴新冠灭活疫苗(CoronaVac)、国药中生北京新冠灭活疫苗(BBIBP-CorV)、国药中生武汉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以及中科院医学生物所新冠灭活疫苗(Vero细胞)均属于此类疫苗。灭活疫苗工艺成熟,生产速度快,安全性高,对冷链运输要求较低,但灭活疫苗的缺点在于保护期短,需要多次接种。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要在第一针接种后3-8周内完成第二针的接种。


图源网络



②减毒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是通过基因改造或化学处理的方式使病毒毒力明显减弱。与灭活疫苗相比,减毒活疫苗具有作用时间持久、免疫原性强等优点,但是它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性,由于保留了一定的毒力,病毒基因组可能通过恢复突变在体内恢复毒性。目前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减毒活疫苗极少,且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

 


③病毒载体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原基因整合至病毒载体的基因组内,使重组的病毒在体内表达抗原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和康希诺生物合作研发的Ad5载体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疫苗)便属于此类疫苗。该类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单剂次接种即可激起较强的免疫反应。但是其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评估。

 


④亚单位疫苗

 

亚单位疫苗是由病毒中具有免疫活性的部分蛋白质构成,由于疫苗只有病原体的抗原蛋白,所以相对比较安全。但是该疫苗只用病原体的部分蛋白作为抗原,因此免疫性较弱,需要辅助佐剂以加强体内免疫反应。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飞龙科马公司联合研发的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CHO细胞)已于2021年3月获批在国内紧急使用,该疫苗需要在6个月内完成三针注射。

 


⑤病毒样颗粒疫苗

 

利用重组的病毒蛋白自行包装成类病毒颗粒,中心不含病毒基因组。相对于单纯的病毒蛋白,其免疫原性大大增强,可以激发更强的免疫反应,但该疫苗的有效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⑥核酸疫苗

 

核酸疫苗是一种新兴的疫苗形式,其合成周期快,耗费成本较低,是目前热门的新冠疫苗研发方向。但DNA疫苗接种需要特殊的接种工具如基因枪,增加了接种的成本,并且理论上还存在DNA片段被整合进入接种者基因组中的可能性;而mRNA疫苗热稳定性较差,对冷链储运要求较高,这些可能限制了该类疫苗的广泛使用。

 

新冠疫苗加强针是否有必要打?……哪些人需要打?什么时候打?


打不打加强针?这是目前门诊上遇到患者询问最多的热门问题。

 

张玉姣医生回答我们,所谓加强针,是指完成疫苗接种后,根据抗体消退情况补充接种,保持人体对病毒的免疫力。今年8月20日,钟南山院士在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大健康产业论坛暨第三届「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大会上指出:根据国内最新研究提示,接种疫苗第二剂后6个月再接种一针,抗体水平增幅达到十多倍,且接种后6个月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那么,疫苗加强针到底应不应该打呢?哪些人需要打?什么时候打?


在我国,疫苗加强针与疫苗的接种进度密切相关,首先要尽量让没有禁忌症的人群尽快完成第一、二针疫苗的接种。对于全人群开展接种6个月后的加强接种,还待进一步研究,并要根据疫情情况作出综合研判。

 

对于以下三类人群可以考虑加强接种:①对输入风险高的,比如海关、边检、航空、隔离点、定点医疗机构等工作人员;②免疫功能相对较低的人群,以及60岁以上人群;③由于工作、学习、交流需要,要去到境外疫情高风险地区或国家的。


专家简介


张玉姣


助理研究员,医学博士。2009年起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2014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肿瘤学专业,哈佛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发表SCI 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刘旋

426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