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气时发出“嘶嘶”声,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难辨认,幼儿一旦出现几个现象严重可致命!
来源: 看呼吸 08-22

“半个月前孩子症状更像普通感冒,两天前才发现喘憋,我们还怀疑会不会是哮喘。”上周,家住河南郑州的段女士焦急地抱着自己刚满2周岁的儿子米修前往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就诊,此时小米修体温略高,但肺部已听到明显喘鸣音。


“医生说孩子情况不乐观,他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导致了另一种疾病,需要立即住院,再迟送来可能需要进ICU……”段女士既难过又后悔。


2岁以下幼儿容易得,互相传染,过敏体质更易重症致命


为米修诊断的该院儿科主任兼儿童重症科主任史长松教授告诉我们,呼吸道合胞病毒会引起和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普通感冒类似的呼吸道症状,但极少有家长知道2岁以下幼儿必须重点关注,这个群体一旦感染后比较麻烦,容易罹患“毛细支气管炎”


“因为它是以‘喘、憋’为主要症状的,所以我们通俗地理解又叫它‘喘憋性肺炎’,它是儿科特有的一种疾病,首先一定要记住这个年龄段:2岁以下(尤其2-4个月大的小婴儿)。在成人中基本不会被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这个病,因为成人即便得了也不会是以‘喘、憋’为症状表现。这种病还可以引起肺外的损害:腹泻、心肌炎、肝炎、脑炎等。


“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本身因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而来的,所以它还具有传染性,比如一个一两岁幼儿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后引发这种病,恰好他又和其他同龄幼儿在一起,互相都可以传染。但假如遇到过敏体质的幼儿后果就更严重,他们可能更容易引发非常重的喘、憋,甚至因此夭折失去生命。”



不确定感染哪种病毒,但可以通过这些细节发现“毛细支气管炎


史教授表示,虽然我们无法仅凭呼吸道感染症状来准确判断感染的是什么病原体,但可以提醒到家长的是,如果刚出生一两个月的小婴儿到2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感染后先是出现咳嗽,但很快就会发出“嘶嘶”声的喘息,并且这种喘息声是随着呼气时的延长发出的声音,要及时就医。


“尤其孩子在这时出现发烧现象,通常不会是特别高的高烧,比如反复的低烧,同时又有咳嗽呼气音又发出‘嘶嘶’声,要想到可能是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引发的毛细支气管炎。”


为什么要强调是呼气时的声音呢?史教授指出,因为有些孩子的“憋”是吸气时发生的,有时候上气道梗阻时,比如有气道异物堵塞在气管内,或者急性喉炎、喉梗阻时,这时会出现吸气时的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得很厉害,吸气困难,这是上气道梗阻。而毛细支气管的表现通常是呼气困难,类似于哮喘,它是因为炎症导致的气道狭窄,严重时无论吸气呼气都困难,胸闷,因此症状与哮喘相似。但怎么跟哮喘区分开呢?哮喘通常不会发烧,而毛细支气管炎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肺炎可能会发烧(或低热),当然也有些小孩不发烧。这些都是比较细微的提示。


过去儿科这种病都高发于秋冬季节,尤其北方地区天气较冷的时候,但为什么今年夏季会出现这种‘反季节流行’现象呢?仍然是过去几年由于新冠期间大家居家隔离欠下的‘免疫债’,尤其近一两年成长起来的幼儿、免疫力低下的幼儿,更容易被外界的病原体感染,有的甚至同时感染好几种病原体。”

 


哪些情况说明十分严重必须紧急就医?就医前还可以做些什么?


“家长需要对幼儿进行密切观察,同时注意居室通风,正在患其他疾病的孩子或成人都要避免接触幼儿。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脱水现象,主要观察幼儿的面色、呼吸状况和精神状态,包括尿液是否正常,6个小时内必须要有排尿,因为幼儿在肺炎发生时,可能由于剧烈咳嗽和身体不适以及发烧等因素导致脱水。”


最要注意的第二点是呼吸衰竭,当‘喘、憋’更严重时可能并发呼吸衰竭,此时幼儿的呼吸会非常困难,呼吸频率很快,脸色发紫,精神状态很差,经常嗜睡、烦躁不安或者睡着。尤其是烦躁后又精神不振开始睡觉的幼儿,家长很可能误认为孩子需要休息,但这时情况往往十万火急,需要紧急就医。”


“送孩子就医前不需要戴多层口罩,不需要捂得很严实,已患病的幼儿佩戴口罩的目的是预防传染给别人,所以一般只需要佩戴一层儿童型号的普通外科口罩即可。”史教授提醒。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史长松

主任医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兼儿童重症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儿科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担任河南省医学会、微循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等多个学会儿科分会的多项职务;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儿科学组副组长;河南省医师协会第四届儿科分会常务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342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