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遇上纤维化后如何延缓病变进程?关键是要做对 6 件事!
来源: 看呼吸 2024-06-26

在上一篇文章里,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诊医师王诗尧提到,当“肺气肿遇上纤维化”时患者的生存期将大大缩短,但如果能早发现、早干预,将可以使病情停滞或者延缓发展。(点击蓝色字体了解具体内容


那么,已确诊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王诗尧医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如果你已经发生了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但是病情不严重,肺功能、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正常人几乎没有区别,并且从来都不抽烟或者已经戒烟10-15年以上了,这种情况并不一定需要干预。”

 


王诗尧医生提醒大家,但如果出现了呼吸浅快、杵状指等症状,肺功能已经有损伤,活动能力也不及正常人了,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尽早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两种药物延缓疾病进程


很多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都不陌生,它能够让已经变得狭窄甚至是闭塞的气道重新打开,帮助气体舒畅地吸入和呼出,减少肺内的残气量。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患者也要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避免已经出现病变的肺上叶中的含气量进一步增多。


另外,假如通过定期检查发现纤维化病变在不断发展,患者还要使用抗纤维化的药物,虽然无法让已经病变的部位痊愈,但可以延缓进程,最大程度地保护肺功能。


血氧饱和度低于88%-90%时要吸氧


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患者肺功能较差,无法正常通气,很容易缺氧。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吸氧,只有静息状态血氧饱和度低至88%-90%以下时,才需要通过吸氧减轻呼吸困难。


有些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血氧饱和度是正常的,但是稍微一运动就会降低,可以使用便携式的制氧机在运动过程中吸氧。(点击蓝色字体了解如何科学氧疗


最适宜的康复锻炼是慢走


许多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患者因为呼吸困难对运动产生了抗拒心理,但是缺乏锻炼会使身体重要肌肉容量流失、力量下降,呼吸功能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即使“一动就喘”也要尽量保持规律的运动


在保证正常血氧饱和度的前提之下,大家可以尝试慢走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练习呼吸操八段锦,既能够起到锻炼的效果,也不至于给身体造成太大挑战。(点击蓝色字体了解如何确定运动方式、强度和频率


把体力用在“刀刃”上


对于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患者来说,穿衣、洗漱等日常活动都有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学会使用节能技术能够帮助患者们把有限的体力用在“刀刃”上,减少日常体能消耗,减轻疲劳感,提高独立活动的能力,还能缓解呼吸困难,避免缺氧带来的危害。


比如尽量坐着洗涤、淋浴、穿衣;能用电动牙刷就不用手动牙刷;卫生间可以安装扶手和防滑地垫,避免跌倒;利用洗碗机、洗衣机、烘干机,减轻手洗和晾晒的任务。(点击蓝色字体了解节能小窍门


接种疫苗化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


对于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来说,已经伤痕累累的肺脏根本招架不住细菌、病毒的“侵袭”,一旦感染极易引起病情急性加重。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因此,建议大家定期接种新冠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将被动治疗变成主动预防。


常见的误吸会导致病情急性加重


老年人咽喉和食管的蠕动能力较弱,吃饭速度太快、睡觉时被口水呛到都可能会造成误吸。一部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比较多,到口咽部的食物或者反流的胃内容物不能及时被咽下、吐出也会造成误吸。


误吸是导致肺部感染、肺纤维化急性加重的主要因素,因此,患者要从以下4个方面多加注意,减少误吸的可能性:(1)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囫囵吞枣;(2) 进食过程中最好保持端坐位,或者上半身和头部稍微前倾;(3)到医院进行专业的吞咽康复,锻炼吞咽功能;(4)合并脑血管病、不能自主吞咽的患者,可以选择鼻胃管或者空肠管鼻饲进食,让营养液或者食物直接进入胃里。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王诗尧

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临床专科医师,主诊医师(医疗组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间质性肺疾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专委会编委;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1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在NEJM、AJRCCM发表病例2篇,执笔指南/专家共识3部。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彦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340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