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歌手息影 8 年陪哮喘儿子,迁居、游泳真的能让哮喘“自愈”?
来源: 看呼吸 2024-02-01

最近,知名歌手孙悦在参加一档选秀当节目时,坦言自己离开舞台八年的时间,都在陪儿子治疗哮喘。



在医生的建议下,她迁居上海,陪着孩子开始游泳锻炼,“现在,他哮喘好了,他现在壮壮的。”迁居、游泳真的能让哮喘“自愈”?哮喘患儿运动的度如何把握?为什么说儿童期肺功能保护不好,中老年慢阻肺病会来得更早更严重?本期我们采访到了中日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惠秦。


南方真的比北方对哮喘患儿友好?


惠秦医生介绍,哮喘是一个跟周围环境关系比较大的疾病,确实见过一些孩子,在北京症状就比较明显,需要用药物控制,但去到南方以后就好很多,有的甚至可以停药。如果说非常明确确实就是对北方的一些植物过敏原过敏,环境我们又没法控制,那脱离北方这种过敏原的环境去到南方,对哮喘患儿确实要友好很多。


另外就是南北方空气以及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有一些哮喘孩子的发作诱因跟空气质量以及温度湿度有关。早些年北方的雾霾、沙尘比较频繁,空气也比较干燥,湿度经常小于 40%,秋冬天又比较寒冷,这都是诱发哮喘发作和控制不良的因素,去到南方相对温润的环境,哮喘自然会有缓解,发作也减少。


但对于一些存在多种过敏原的孩子,转移环境的作用可能就比较有限,可能会减轻,毕竟控制了一些因素。



哮喘患儿运动会不会诱发哮喘发作?


惠秦医生介绍,初次诊断哮喘以后,很多家长也会在网络上做功课,看到运动会诱发哮喘,就不敢让孩子参与体育锻炼。但其实,近年来关于运动诱发哮喘的概念有很多的更新。


运动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运动耐力,对于心肺储备以及整个的机体免疫功能都有好处,因为哮喘本身是一个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并不代表孩子的免疫力就低或高,他就是不适宜,不该有反应的东西,他过度反应了,机体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整体来说,运动对于哮喘患儿肯定是利大于弊。


但哮喘患儿的运动,一定要分情况,我们首先要看孩子哮喘的控制情况。如果处在一个完全控制状态,那他完全可以跟同龄同性别的孩子进行同样的运动量,运动对他的恢复以及病情稳定都有帮助;如果他的哮喘处在部分控制的水平,虽然咳喘不太频繁,但并没有完全控制,这个时候不适宜剧烈运动,可以做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但如果,孩子现在处于一个未控制或者急性发作的阶段,这时候不建议运动,本身就有咳喘症状,现在再运动会加重发作症状,增加他药物治疗大剂量的时间,增加药物的使用。



游泳很好,但并不是说独一无二,有些孩子并不适宜


惠秦医生介绍,游泳好处多多,特别是对于心肺功能,对于哮喘控制良好的孩子,它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但并不是说独一无二,而且也要分情况。泳池消毒常常会用到含氯的消毒剂,如果空气中氯的成分挥发浓度比较高的话,有可能会诱发喘息,同样,也有可能因为在游泳过程中吸入了含氯的水,刺激呼吸道诱发支气管的痉挛和喘息,更推荐哮喘患儿选择在露天泳池或者在非氯的游泳池游泳。  


这其实就说到了运动环境的选择,这一点对于哮喘患儿尤其重要。比如有花粉过敏,那就不建议选择植物过敏原浓度比较高的环境去运动,对于尘螨过敏,那就不建议选择一些密闭的室内地下空间,这是有哮喘的孩子跟普通孩子,需要格外注意的一个点。



不及时治疗儿童哮喘,将来有可能发生慢阻肺病


惠秦医生介绍,经常碰到有拒绝接受自己孩子是哮喘的,也有觉得哮喘是慢性病难以接受的,还有担心基础治疗药物含有激素,不能接受长期使用的,觉得孩子长大会自己好的,一年也就发作一两次,没必要用吸入药的,也有早期还比较重视,短期控制以后就不随访不监测的,很多很多。


但其实,我们哮喘在儿童期的治疗目标是为了保护他成人期的肺功能,规范治疗是为了让他的肺功能能够保持到正常水平,可以跟同龄人保持一样的下降过程。短期内看不出来,但长期的这种慢性炎症对气道的损伤,可能会产生气道重塑,中老年发生慢阻肺病这类气道疾病的时间会更早、程度会更重。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惠秦

中日友好医院儿科 副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方向:儿童过敏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擅长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尤其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重症肺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哮喘等。北京市儿童哮喘协作组成员;《药物不良反应杂志》青年编委;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张馨月
图片来源网络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468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