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患者合并有哮喘,如何能辨别?核心治疗方法有何不同?
来源: 看呼吸 2023-12-18

有研究发现,哮喘-慢阻肺病重叠患者占慢阻肺病患者的10%-40%。但可怕的是还有很多慢阻肺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有哮喘,甚至有人说,都是用吸入药,有必要分的那么清楚吗?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杨汀主任告诉我们“慢阻肺病和哮喘虽然看似治疗类似,但鉴别诊断非常有意义”,这是为什么?慢阻肺病患者怎么知道自己合并有哮喘?杨主任为我们进行了详细解释。


慢阻肺病、哮喘的核心治疗方法不一样


杨主任告诉我们,慢阻肺病和哮喘的首选治疗药物是不一样的,慢阻肺病治疗的核心是支气管扩张剂,部分患者有哮喘的症状或急性加重发作比较频繁等情况,医生会考虑使用吸入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而哮喘最核心的治疗是吸入激素,如果还不能改善症状的话,可能会考虑联合支气管扩张剂来治疗。


如果一个慢阻肺病患者同时合并有哮喘,但只当成慢阻肺病来治疗,这时如果用了含吸入激素的药物,可能问题不是特别大。但如果只用了双支扩剂而没用含吸入激素的药物,可能气道炎症就控制不好,继发的气道高反应性也控制不好,表现为总是有咳嗽、咳痰、喘息的症状。



如何从症状上辨别自己合并有哮喘?


我们能否从症状上看出自己是否合并哮喘呢?杨主任告诉我们,大多数的哮喘患者都具有过敏性因素,也有一些职业暴露的情况,比如有些人一到工厂上班就会马上喘起来,详细问诊后可能发现他一接触某种化学物质就会喘息。


慢阻肺病患者一般曾经被医生诊断过慢性支气管炎,或曾经拍CT显示有肺气肿。哮喘患者往往会有过敏性鼻炎,婴幼儿时期的湿疹,成年后反复发作的荨麻疹。其实鼻炎、湿疹、哮喘都是机体过敏状态的反应,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器官而已。有些人可能主要以过敏性鼻炎为主,但是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合并哮喘的发生几率比不是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肯定要高很多。


从症状来看这两个疾病确实有些像,都是咳嗽、咳痰、喘憋、呼吸困难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还是会有差别。慢阻肺病更多的是慢性咳嗽、咳痰,并且可能早期比较轻微,一天中都可能有这个症状,会有活动后的气短,特别是急性加重时,可能会出现喘鸣音或者喘憋的情况。


而哮喘的咳嗽往往是症状的突发,除了一些重症的哮喘患者,一般是接触过敏原后突然发作的咳嗽、胸闷、气急,甚至能够听到喘鸣音,患者经常会说自己能听到嗓子有“吱吱”的响声。并且哮喘的咳嗽往往发生在夜间、凌晨。



肺功能检查能检测出有哮喘吗?


很多慢阻肺病患者都做过肺功能检查,但是能否通过肺功能检查发现自己是否有哮喘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肺功能检查也有不同的种类。确诊慢阻肺病的肺功能检查主要是肺通气功能加舒张试验,而哮喘主要通过三个方法来诊断,即:肺通气功能加舒张试验、气道激发试验、呼气峰流速检测。


一般患者来到医院,医生最常开的肺功能检查是肺通气功能加舒张试验。当结果异常时,特别是一秒率低于0.7,就会被诊断慢阻肺病了。如果检测结果正常,但患者的症状描述又像是哮喘发作,就要做气道激发试验,如果结果是阳性,那么哮喘的诊断几率就明显增加了。虽然这个检查也有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如果气道激发试验阳性,哮喘的诊断可能性就很大了。


呼气峰流速检测是一个小的仪器,它最早用于在家庭中监测自己的哮喘控制情况。但如果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不具有肺功能的检查设备,患者也可以利用峰流速仪早晚连续监测,通过它的变异率来判断是否存在哮喘。



本周三(12月20日)晚19:00,我们邀请了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毛山教授做客《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间,一起来聊聊“流感高发季,如何应对咳不停?


请把直播链接分享转发给更多的人,每期我们将会从分享直播链接的朋友中,抽取 4 名幸运观众送出我们的精美礼品。


敬请期待!

识别上图二维码,进入公众号直播间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杨汀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临床诊察部主任,呼吸三部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基层呼吸学组(筹)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康复学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公共卫生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基金委等5项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编、副主编专著6部。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568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