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半夜就胸闷难忍,是医生都不知自己得了这种隐匿的病!
来源: 看呼吸 2023-10-09

“刚一问病史,家属就在身后比划患者是脑子出了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首期「信享呼吸」哮喘特别系列节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沈华浩教授给我们讲述起一位曾经接诊过的哮喘患者。


因为胸闷,患者多处求医,能做的检查也基本做了个遍,结果却都提示他的胸闷没有问题,就这么来来回回,最后家人都觉得他是脑子出了问题,但是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了近 40 年的老医生,他知道自己确实是身体生病了。


一番询问,患者说到自己一到半夜就胸闷难忍,有时甚至需要开窗透气,这让沈教授警觉了起来,夜间症状明显是哮喘的典型特征,很可能是一种“不喘的哮喘”。而经支气管激发试验后发现是阳性,这也印证了沈教授的猜测,他患的是“胸闷变异性哮喘”。


哮喘不应该咳嗽、喘息吗?怎么会只有胸闷气短?怎样的胸闷要怀疑是哮喘?作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的发现者命名者,沈华浩教授也给我们做了详细解答。



哮喘的胸闷有何不一样?


沈教授介绍,胸闷主要就是胸部的一个紧缩感、压迫感,感觉憋,喘不上气,或者感觉胸部有石头在压着,如果是小孩子会常常出现叹气。


在门诊,很多患者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呼吸科,他会去看心内科,尤其年纪大一些的患者,会担心是不是劳力性心绞痛等等,各种检查,拍 CT,做冠脉造影,但发现没有问题。个别病人可能会想到去呼吸科,结果肺功能检查也症状,胃食管反流排查也没有,很多最后转到精神科去了。


但我们仔细分辨会发现,很多人夜间症状会明显,憋得更厉害,有的人会在运动后诱发,会有季节性反复发作,而且不是说一过性的,有的会持续8 周以上,还有的会合并过敏史或过敏家族史,那如果符合这些条件,我们就要警惕胸闷变异性哮喘。



为什么哮喘不喘?


沈教授介绍,我们对哮喘的认识虽然已经有几千年了,但是对不典型哮喘的认识,其实也就是刚刚40年的时间。很多人会纳闷这个病真怪,胸闷怎么会是哮喘,哮喘怎么会没有喘息,又没有哮鸣音?


具体机制还在研究当中,但从目前看来,无论是咳嗽还是胸闷,都是大气道平滑肌出现了痉挛,气道一痉挛,但我们要呼吸要出气,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就会发出典型的哮鸣音。而胸闷变异性哮喘,我们做了很多的人体观察,发现它并不存在大气道的痉挛,是小气道的一个病变,本质是嗜酸粒细胞性的气道炎症。小气道的上段还有平滑肌,下段就没有平滑肌了,那在小气道阻力增加以后,患者可以出现胸闷、咳嗽的症状,但因为还没有引起支气管痉挛那么严重,可以没有出现喘息,或者听不出来哮鸣音。


对于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可以是唯一表现,可以没有喘息、没有哮鸣音,有的患者甚至肺通气功能也正常,那这时候做一个支气管激发试验,就非常有必要。



这种“轻度”哮喘需要治疗吗?


沈教授介绍,曾经我们认为胸闷变异性哮喘是哮喘的早期或者轻度病变,但现在我们的观点有所改变,一旦确诊是哮喘,不管是胸闷也好咳嗽也好,都不能掉以轻心,不要以为它是轻度的,早期的就不怕,千万不要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哮喘一旦发作就有可能是重度,甚至危及生命。


一旦诊断了胸闷变异性哮喘,就要及时治疗,治疗原则同典型哮喘,大部分患者预后都是非常好的。


不同于典型哮喘,这类患者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点,就是容易合并情绪、心理问题,很多患者长期胸闷找不到原因引发了焦虑、抑郁。对于这部分患者,一旦明确确诊,在给予哮喘治疗以后,他的焦虑抑郁情况很快会有改善,但如果患者焦虑抑郁特别厉害,那还是要辅助专业的心理治疗。


本周三(10月11日)晚19:00,我们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旻教授做客《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间,一起来聊聊“ 轻度哮喘也能致命? ”。


请把直播链接分享转发给更多的人,每期我们将会从分享直播链接的朋友中,抽取 4 名幸运观众送出我们的精美礼品。


敬请期待!


扫码后分享,参与抽奖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沈华浩

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哮喘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在慢性气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研究中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哮喘新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一等奖共3项。主持国家基金委重点、重大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等4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 Eng J Med、Lancet、JAMA、AJRCCM、Cell Res、ERJ、JACI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 SCI 论文 140余篇, 总影响因子超过1200。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孙煜然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297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