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过敏当感冒越治越重,喷嚏、鼻涕可辨真相?发痒是独有症状?
来源: 看呼吸 2023-09-12

“我想着可能入秋后受凉感冒也正常,可症状3周都没好,每天打喷嚏、流清鼻涕,咋感觉越治越重了?”


这是27岁患者小刘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看病时的陈述。可小刘一边讲述一边频繁做出的一个小动作引起了陈淑靖医生的注意,她没有下结论,而是让小刘做了个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如陈医生所料,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经检查最终确诊的不是感冒,而是花粉过敏症


擅自用药可能越治越重,仔细观察自己流什么样的鼻涕


陈医生告诉我们,像患者小刘这种情况的很普遍,入秋后,门诊上来看感冒、过敏的患者暴增,每天络绎不绝。这两种病的症状都可有打喷嚏、流鼻涕,不少患者把过敏当感冒,擅自用药治疗,结果不但起不到作用,还耽误了治疗过敏的最好时机,有的患者甚至严重到出现了下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喘息、胸闷、咳痰和呼吸困难等


“最初出现的症状很可能都是打喷嚏、流鼻涕,但仔细区分仍能找到花粉过敏症和感冒的细微差别,两种在频率和变化上有区别。比如打喷嚏:感冒打喷嚏的次数并不多,只是偶尔打,但花粉过敏症的打喷嚏可以出现连续打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喷嚏的情况,这就提示我们可能不是普通感冒这么简单。”


花粉过敏症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清水鼻涕。可感冒的鼻涕它会有变化,一开始是稀的,随着感染的加重之后会慢慢变稠,可以呈现黄色,甚至是绿色。花粉过敏症的清鼻涕特征不会改变。”陈医生讲道。



两种不同的病认真区分就能辨清真相


陈医生告诉我们,花粉过敏者和感冒这两种疾病,除了从打喷嚏、流鼻涕的细节上可以区分,我们还能从两者合并症状的不同来辨别,只要认真对比定能辨清真相。


“我们通常把‘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发热’这些症状称为‘感冒样症状’,但要记住,单纯花粉过敏症不会有发热,只有感冒常常伴随发热。单纯花粉过敏症通常也不会出现全身症状,但感冒可以并发许多症状,比如咽痛、咳嗽、全身无力、肌肉酸痛等。


并且在发病时间上,感冒随时可以发生,雨天、冬天更常见,花粉过敏症必须要在花粉授粉的季节,比如现在的夏秋之季,它有明显的季节性。过了过敏季节,也就是维持差不多一个月左右就会自愈。普通感冒相对自愈的时间更短,一周左右。”陈医生讲道。



“发痒”是这个病独有的症状


刚才我们埋了一个伏笔:当患者小刘一边讲述一边频繁做出的一个小动作,到底是什么动作引起了陈淑靖医生的注意?这关系到花粉过敏症一个独有的症状,因为感冒一般是不会有的,这个“独一份”的症状就是“发痒”


“小刘在门诊上讲述的整个过程,都会频繁地伸出手揉搓自己的鼻子,他自己并没意识到这是过敏症状,以为鼻子不舒服也是感冒的表现之一。但感冒充其量有的患者会鼻塞,一般不会鼻子痒,花粉过敏症的鼻子痒,让患者不可控制的想要伸手去揉、搓鼻子。具体鼻子发痒的症状,轻度时,患者会感觉鼻内好像有一只蚂蚁在爬行,忍不住伸手揉搓鼻部;严重时,还会伴有眼、耳、咽喉、硬腭等头面部的多处部位发痒,甚至出现嗅觉减退。这种明显的正常差异,要牢记,能帮助我们非常好的进行判断。”陈医生讲道。


为了方便记忆,陈医生专门为我们将花粉过敏症和感冒的特点和区别制作成表,供大家收藏。



陈医生特别提醒我们,花粉过敏症在当下这个时节属于高发期,一定要注意与普通感冒区别,它的发病原因比较多,但多数与自身免疫力低下有一定关系。免疫功能低下时, 大量自由基对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氧化破坏会成为过敏发生的内因。遗传因素、身体中血液含有毒素,也可导致花粉过敏症发生。若出现了花粉过敏的情况,要及时配合医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期间要避免接触花粉,在外出的时候也需要戴上口罩,降低吸入过敏空气的几率。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最新上线的日更版公众号,会每天和大家见面,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您点赞分享,把《看呼吸》推荐给身边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陈淑靖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危重症亚专科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肺功能与临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休克与脓毒症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青年委会 副主委;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呼吸治疗学组(筹)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危重症学组组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慢阻肺和急性肺损伤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区科普创新项目和院级课题各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 9篇;编著《肺栓塞》和《家庭呼吸支持》等系列科普图书。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图片来源网络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600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