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稳定期为啥我越来越暴躁?浑身还有蚂蚁感?”……小心合并了这种病!
来源: 看呼吸 2023-08-11

“冬天住院都没这么难受,夏天症状稍有一丝波动就焦躁不安,每天提心吊胆……最近脾气更加暴躁,谁惹到我就想砸东西,浑身还总出现奇奇怪怪的感觉,就像有东西在身上爬,痛苦极了。”76岁的黄先生有“慢阻肺病”,十几年来一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随访。


每到秋冬季节,黄先生总会发生急性加重住院,但夏季总体都控制得比较平稳。可奇怪的是,每年一入夏季黄先生反而感到“非常烦闷、暴躁易怒”。按理说病情稳定心情也会好起来,既然他处于稳定期,怎么会反而更加难受呢?


“焦虑症”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我们帮助黄先生仔细分析,据他描述,他感觉自己每次开始‘焦虑’的时候,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当时对自己病情到底有无急性加重、或者正处于什么阶段没把握,他因为不能随时掌握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感觉仿佛心里没有底,随时都可能出现突发状况,因此才十分焦虑。”该科的杨拴盈主任讲道。


杨主任告诉我们,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罹患“焦虑症”这种疾病,但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所理解的“焦虑、抑郁”这两种状态,实际上都是疾病,也都是慢阻肺病患者十分常见的合并症。因为慢阻肺病除了造成患者的器质性损害外,还可能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精神活动。慢阻肺病的门诊患者中,有焦虑症和抑郁障碍的人不在少数,而过度的焦虑、抑郁也可能加重病情。



浑身奇奇怪怪的感觉可能是“神经过敏”


杨主任告诉我们,焦虑症发作的患者,有时候表现为一种神经过敏的症状,比如患者黄先生就称,自己常感到明显的“内心焦躁”,表现为“坐立不安,走来走去”。而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一些身体感受上的其他症状,比如全身任何部位可能出现的无缘由的蚁走感,就是皮肤上有蚂蚁在爬行一样的感觉症状。黄先生描述的“浑身还总出现奇奇怪怪的感觉,就像有东西在身上爬”正是这种症状。这些感受都来自于神经系统症状,我们也称神经过敏焦虑症。


神经过敏焦虑症一般会出现对周围的事物反应比较敏感、莫名地烦躁和焦虑等症状。如果遇到阴雨天,还可能会使情绪处于低潮期,从而出现坐卧不宁和烦躁易怒的情况,还有可能会伴随抑郁情绪,严重者甚至有厌世轻生的想法。



暴躁、易怒可能是抑郁症


杨主任告诉我们,一旦患者从神经过敏焦虑症发展到暴躁、易怒,说明又罹患了另一种疾病,我们叫抑郁障碍,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抑郁症。过去许多人以为抑郁障碍的人都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其实暴躁、易怒是抑郁症的一种,叫“激越性抑郁症”。


“比如黄先生所描述的‘脾气更加暴躁,谁惹到我就想砸东西’,这样的表现如果经常有,是不正常的,属于激越性抑郁症患者发病的表现,患者是应该到心身科做诊断的。同时,‘焦虑症’与‘抑郁障碍’还会互为影响,不断加重,比如患者常常伴有明显的情绪不稳定症状,可因小事而发脾气、愤怒,可能出现语言方面的攻击样行为,还可能会出现具体行为,如摔东西、砸东西等。”杨主任讲道。




对照这个表格掌握病情,帮助缓解焦虑


杨主任告诉我们,因疾病产生的焦虑也要“对症下药”,比如许多慢阻肺病患者也有与黄先生同样的问题,即便处于疾病稳定期也时常会因为出现一些症状的波动而过度担心。这时我们可以通过CAT评分,内容主要是测8道题,对自己慢阻肺病病情掌握得更为全面。


CAT评分为慢阻肺病综合症状评分,分值范围从0分到40分,0-10 分为轻微影响,11-20分为中等影响,21-30分为严重影响,31-40分为非常严重影响。慢阻肺患者可以通过自我评估测试CAT问卷,每天掌握自己的综合症状。


慢阻肺病综合症状评分(CAT评分)


“我们让黄先生每天测试这项CAT评分,连续1个月,基本上他的症状评分稳定在8-9分,为轻微影响。现在他已经不再时刻为自己会不会突然急性加重而焦虑担忧,情绪稳定了许多,心情也好了。同时我们医生通过对他综合症状的全面掌握,也更加及时地进行调药,因此他的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好。”杨主任告诉我们。



专家简介



杨拴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学者”国家级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名医、名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秦创原”创新驱动项目首席专家;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个体化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8种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8篇,其中SCI收录8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专著1部,参与制定肺癌诊疗指南、共识20部。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图片来源网络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422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