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听一段声音:
再来看两段视频:
听到这样重重地喘息声,您觉得他们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哮喘发作?可其中一位患者按哮喘治疗多年,甚至多次用到打针的激素治疗,但症状不仅没有得到控制,这半年来“发作”得越发频繁。
几经辗转,她来到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佳星教授的哮喘专科门诊,结果却让她很意外。
“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患者,说自己喘、上不来气、呼吸困难,但各项检查指标都正常,夹手指测血氧,患者的状况甚至比身边一起来的家属都好,而且他的喘并不是哮喘发作那种拉风箱的高调哮鸣声,表现得像哮喘发作,但并不是真正的哮喘。”
哪些情况不是哮喘发作,但也会感觉喘憋、上不来气
谢教授介绍,声带功能障碍会出现咳嗽、哮鸣、喉咙紧绷,导致呼吸困难的情况,因为声带功能异常,患者吸气或呼气时声带异常关闭,但这种是比较少见的疾病。而临床碰到更多的是患者因为心理或情绪的问题出现过度通气综合征或者惊恐发作,或者因为一些心理性疾病,表现出哮喘发作样的症状。
过度通气综合征,大家相对比较熟悉,女性多发,发作起来呼吸很粗,手麻脚麻,有的会出现手指或上肢强直、口唇周围发紧,查血气发现是呼吸性碱中毒,以前人们也会说一个人气厥过去了,其实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相对也比较好治疗,拿个硬纸袋套在嘴上,人为制造“重复呼吸”,通过增加重复吸入呼出的气体,来减轻症状,减少过度通气带来的血液中二氧化碳下降造成的碱中毒。
有一种喘不是真的喘,是“心结”
谢教授介绍,因为有的患者“发作”起来症状非常夸张,各种不舒服,不管是去到急诊还是门诊,这种紧急的情况医生一般都会按照哮喘急性发作的常规处理,因为患者主诉“喘”,即使初步检查正常但怕万一真的是哮喘发作,所以救治都需要争分夺秒。
即使是来到哮喘的专科门诊,“医生我喘”,也是这类患者最多的描述,如果医生详细和具体地问患者怎么喘,会发现患者更多的是说“时不时需要深呼吸”,“需要叹口气”,或者觉得“气不顺”,特别是“阳”了之后,并不是哮喘发作时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者有拉风箱的喘鸣声,而且,一些患者的这种“喘”可以控制,说喘就喘,说停就停。
很多时候,排查到最后各项哮喘的专科检查(多次的肺功能激发试验、一氧化氮、过敏原、嗜酸性粒细胞)都正常,但患者还是“喘”,也有的患者心内科、心理科各处医院辗转,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但就是呼吸困难,这种也是呼吸科医生最难解决的,因为根源是患者的“心结”。
做好两件事,可成为发病时的“定心丸”
谢教授介绍,成年人的心理症结是最难说解就解的,一些患者在心理科确诊疑病症、躯体症状障碍等相关心理疾病,作为呼吸科医生,在给患者诊治同时,最主要的目标是希望他能摆脱对激素的依赖,不要滥用激素,尽量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通常来说,建议患者在感觉“哮喘发作”,呼吸困难的时候,可以测一下血氧、峰流速,如果血氧正常,峰流速值也没有下降,那就不要急着喷药,更不要着急去医院打激素针。不管感觉怎么喘,这两个数值正常,那心里就有个“定心丸”,心理疏导的同时,慢慢去改变对本来不需要的哮喘用药的依赖,以及依赖激素的心理。
本周三(7月19日)晚7:00,我们邀请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冯淬灵做客《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间,一起来聊聊“呼吸病冬病夏治怎样才有效?”,本期我们依然会从《看呼吸》公众号直播间参与互动的观众朋友中抽取四位幸运的观众,敬请期待!
识别上图二维码,提前报名观看直播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谢佳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编专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鉴别诊断》,主要方向:重度难治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