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频繁曝出年轻演员死于肺癌的消息。在采访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杨拴盈主任究其原因的时候,杨主任用他亲身经历的案例给了我们十分重要的警示。
他早就属于「深度疲劳」,但他从不自知
2013年,刚读大学二年级的小谢由于沉迷网络游戏无心读书,瞒着家人选择肄业后在网吧打工。做网吧管理员既能免费打游戏还能挣生活费,小谢觉得这样的生活还挺满足的,于是小谢此后的5年里有4年半都在网吧里泡着。
生活长期黑白颠倒,熬夜加吸烟,疾病悄悄来袭。今年年初,小谢开始干咳,时而发烧,但这并未引起他的过多关注,而是想当然的认为就是咽炎发作。到三四月出现痰中带血丝现象,干咳严重且伴夜晚呼吸困难、气短,小谢才到医院做检查,活检结果为肺腺癌。
杨主任告诉我们,实际上提示小谢一步步走向癌症的,正是一些他从未重视的疲劳表现。而这些表现的长期积聚和不断加重,致使他持续重度疲劳但从不自知,还总认为自己年轻,休息一下就能恢复。
打哈欠、伸懒腰,注意力不能集中……轻度疲劳是开始
杨主任告诉我们,从疲劳到癌症往往只需要三步,而轻度疲劳就是第一步。
如果人体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会想要伸展、松弛,这时我们会发现,做做伸展动作,伸个懒腰,机体能够得到休息和放松,疲惫得以缓解。可是,如果你在白天工作的时间里,注意力总是不能集中、总是开小差(很多人不能自我察觉),总是想打哈欠、伸懒腰(易自我察觉),这是疲劳导致神经系统出现的反应,因为中枢神经会不断给机体下达指令,通过这些举动来让机体得到休息和调整。所以,如果频繁出现这几个症状,就要警惕你的机体已经处于疲劳状态,这时虽然还是轻度,但如果长期得不到调整,就会往重度发展。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能休息就要尽量休息,比如睡个午觉,比如晚上按时休息不熬夜。白天如果实在没有午休时间,可以做做深呼吸让自己得到放松,适当的深呼吸有助于血液里的氧气提升,还能锻炼呼吸肌,有利于携带更多氧气。但这些都是暂时缓解,主要还是得意识到身体需要休息,不能再熬夜。
这些深度疲劳症状仍易被忽略
杨主任告诉我们,从疲劳到癌症的第二步是建立在轻度疲劳以上但仍然不重视,变成了深度疲劳。但在这一步,如果你不了解深度疲劳的表现,仍然容易忽略它。主要表现为:
1、 白天总是打瞌睡,注意力、精力不集中,反应慢,记忆力下降;
2、 没有胃口,不规则的便秘或腹泻;
3、 心情抑郁、暴躁易怒、易受到惊吓,甚至出现耳鸣、幻听、幻觉;
4、 心慌气短、容易出汗,常常一身虚汗……
深度疲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主要是因为深度疲劳会导致机体各方面的耐力下降,耐力下降又可波及到体力、消化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等,相互影响不断恶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没有休息好的人往往容易发脾气,就是因为情绪控制的耐力变差,判断力也跟着变差。
免疫活性细胞变「懒」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杨主任告诉我们,从疲劳到癌症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时机体由于长期深度疲劳,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也就是人体免疫力的紊乱和下降。
「免疫力下降后可能有出现的表现很多,比如身体各个部位出现持续性疼痛,还可能出现长期头昏、失眠,口腔溃疡,消化道疾病,便秘、腹泻等等,都是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若只是暂时的免疫力下降,及时得到调整,还能补救回来。但若一直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最可怕的后果就是癌症的出现。」
「因为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后免疫细胞活性就会下降。免疫细胞在血液里主要起免疫监视作用,能监视血液里哪些细胞癌变。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天都有癌细胞出现,而免疫细胞会把这些癌细胞及时清理,因此人不会罹患癌症。而机体长期处于深度疲劳状态,免疫细胞活性下降后细胞也就变『懒』了,它不工作了,懒得去监视血液里这些癌变细胞。失去免疫细胞的监视,癌细胞得不到及时清理,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就这样繁殖起来,最终结局就是罹患癌症。」
本周三(7月5日)晚7:00,我们邀请了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侯刚教授做客《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间,一起来聊聊“慢阻肺病治疗新选择”,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已经完成支气管内活瓣减容术的侯先生做客直播间为大家分享治疗后感受。本期我们依然会从《看呼吸》公众号、视频号直播间参与互动的观众朋友中抽取四位幸运的观众,敬请期待!
识别上图二维码,进入公众号直播间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杨拴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三秦学者”国家级创新团队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名医、名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秦创原”创新驱动项目首席专家;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个体化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8种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8篇,其中SCI收录83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专著1部,参与制定肺癌诊疗指南、共识2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