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更重?更易“二阳”的人有三个特征?
来源: 呼吸界 2023-05-29

近期全国各地新冠“二阳”病例逐渐增多,未来几个月是否会达到高峰?有何预判?就目前情况看能否估算出首次和二次感染的比例?“二阳”的主要症状有哪些?目前如何做好防护?……《看呼吸》记者采访了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


“二阳”症状更轻、病程更短……哪些人容易“二阳”?如何自查?


卢院长告诉我们,从目前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情况看,近两周就诊的新冠患者中,约60%为“首次感染”,40%为“二次感染”(也就是我们说的“二阳”)。首次感染的患者大多会出现发热、咽痛和呼吸道症状,而“二阳”患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微咽痛、低热,呼吸道症状较轻,病程也较“首阳”更短。


哪些人群更容易“二阳”?如何自查?


卢院长回答我们,通常情况下,抵抗力差或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确实更容易“二阳”。另一种可能,是环境暴露的程度更高,感染风险更高;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可能,是“首阳”时如果病毒载量太低,可能诱导人体产生的免疫抗体不够多,因此产生的免疫保护也不够强大,相反,还会有免疫力的下降……


因此根据以上几个特点,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如何来自查自己是否容易“二阳”呢?有几个很好的提示点:一,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肿瘤病人以及免疫缺陷人群,这些人抵抗力更差、免疫力更低下,更容易“二阳”;二,常常外出尤其常到人群密集的旅游景点,或者常常处于医院环境等,这些“人多”且有聚集性特点的公共场所,抵抗力差、免疫力低的人应少去,常处于这些环境暴露下更容易“二阳”;三,如果第一次“阳”的时候您的症状很轻,甚至是无症状,但查核酸结果是“阳性”,也就是肯定为新冠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那么您比“阳康”后的患者更容易“二阳”。



“二阳”还需要去医院检查吗?多久可以运动锻炼?


这一波“二阳”家中是否还需要备药?卢院长告诉我们,这次“二阳”并不会出现药品短缺的情况,因此备药的必要性不大,盲目囤药还会造成浪费,不建议提前买药、囤药。如果家中没有相关药品、购买不便,准备一些解热镇痛和祛痰止咳的常用药即可。一旦查出感染,及早应用抗新冠病毒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减轻症状。现在抗新冠病毒药物已广泛普及,患者可到各级医院门诊、社区医院、互联网医院等开具处方、购买使用。


“二阳”患者是否还需要查肺、查体?卢院长告诉我们,如果此次感染只是轻症,则没必要检查肺和身体,康复至症状消失后休息一周以上可循序渐进恢复至感染前的运动量,如果运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就应立即停止,等完全恢复后再开始锻炼。但如果存在除上呼吸道症状以外的呼吸困难、持续胸痛、胸闷或者高烧不退等较为严重的症状,则依然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身体检查。



“加强针”如何打?打哪种?……若无法接种,高危人群该怎么办?


对于大家关心的目前是否还可接种加强针的问题,卢院长告诉我们,现在距离第一次大范围感染已经5个月左右,很多人体内的抗体正在逐渐消失,可以进行加强针接种,建议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完成接种。其中免疫缺陷人群是现在需要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优先考虑接种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或者是mRNA疫苗,同时接种鼻喷疫苗也能提供更好的保护。


为什么做此考虑?卢院长解释说,因为新的XBB系列变异株它的免疫逃逸过程非常强,要接种疫苗就一定要接种能够覆盖住XBB系列变异株的疫苗。接种老疫苗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目前我们已经有针对新变异病毒如XBB系列变异株研发的新疫苗,应该广泛接种,比如四价疫苗,以及刚才提到的mRNA疫苗效果都会好一些。过去最早一批接种灭活疫苗的人群免疫效果会比较弱,因此也容易再次感染。


卢院长特别再次提醒大家:抵抗力差或者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肿瘤病人、免疫缺陷者、免疫抑制者)这些更容易出现“二阳”的患者,对他们而言要接种新的能够覆盖住XBB系列变异株的疫苗。但是,这样的疫苗国内有些地区并不广泛可及,对这些人而言,目前最有效、最可及、最落地的办法是,一旦确诊感染立即使用抗病毒的小分子药物,有药物抑制病毒。没有病毒就没有损伤、传染,也不会变成重症进而出现死亡,也就不会出现让我们担忧的“长新冠”后遗症问题。



本周三(5月31日)晚7:00,我们邀请了中日医院肺移植科陈文慧主任做客《幸福呼吸》--让生命成其美丽科普直播间,一起来聊聊“肺移植的重生与风险”。本期我们依然会从《看呼吸》公众号、视频号直播间参与投票的观众朋友中抽取四位幸运的观众,敬请期待!

识别上图二维码,进入公众号直播间


还没加入患者群的朋友,也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私信小助手入群。我们将在群内收集大家的问题,为您采访专家,提供一对一答疑,也将为病友们提供一个交流情感,分享经验的空间。

扫码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专家简介



卢洪洲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内科学、公共卫生管理与护理学博士生导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深圳市首届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2021、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担任多项学术任职,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4项),“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项 ),美国盖茨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54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480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论著300篇,已主编专业参考书14部;获法国国家科学院“夏邦克-杜博赛”奖(2020)、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上海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 ,获专利7项;2022年获“人民名医·卓越建树”奖。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此内容为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医疗依据
1110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