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12日到2月21日连续十天,《看呼吸》、腾讯新闻联手推出《阻击新冠 权威在线》科普直播于每晚20:00-21:00上线。2月12日首期邀请嘉宾是至今已经在武汉最前线奋战32天的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蒋荣猛教授。蒋主任在回答关于「新冠肺炎症状表现有哪些?」时,提出了,发热、乏力、干咳无痰,大概持续6-7天,一部分人会自限。7-8天后约20%的人会发展成重症肺炎,其中部分3-4天会出现呼吸衰竭。
对于这20%的人会发展为重症肺炎的患者来说,除了常规的医学救治外,医护人员、患者还能做些什么逆转病情?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郭丹老师提出,对重症肺炎患者,加强「呼吸管理」至关重要!应该注重的是保证患者24小时的胸廓处在一种容易扩张的状态,胸廓打开就有利于通气,肺就容易进气,进气就出气,完成高质量的呼吸,减少肺不张的范围。
「如果是有痰的重症新冠肺炎也可以通过这样有效换气把储存的痰排出。」郭丹老师介绍,对于有痰的重症新冠肺炎来说,最危险的情况是患者自主咳痰能力很差,只要有痰堵住,容易出现肺不张,从而导致呼吸衰竭。因此,在护理重症及危重症患者时,不应只注重一次的排痰和一次吸痰,应该注重的是保证患者24小时的胸廓处在一种容易扩张的状态,胸廓打开就有利于通气,肺就容易换气,通过这样有效的换气把储存的痰带出排出。而对于痰量不多的患者来说,扩张胸廓也有利于提高每次呼吸的质量,便于减轻患者负担。
如何保证患者24小时的胸廓处在一种容易扩张的状态呢?
郭丹老师建议,「可以通过摆好体位来辅助胸廓更好的运动」,这个方法简单、无创,也更有利于患者换气!
哪种体位更有利于重症及危重症肺炎患者换气和排痰?郭丹老师介绍要分三种情况来区别对待。
第一种情况:昏迷、无意识患者
这类患者是重症中最危险的一类,为危重症期。通常是指RASS镇静评分为5分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昏迷、无意识的患者。
对于这类患者,摆放体位有三种: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危重症患者在卧位时,一定要考虑到如何减少肺不张,去除抑制胸廓的扩张的因素很重要!
1、「仰卧位」
仰卧位胸廓扩张受限的部位是胸廓的背部和肺的底部横膈膜的运动,胸廓的前面扩张运动一定要保持良好!
因此采用仰卧位时,如果下肢伸直,骨盆易前倾,容易牵拉腹直肌,腹直肌起止于胸廓,牵拉腹肌也就意味着胸廓受到牵拉,就会抑制胸廓运动,不利于肺部通气。
同时,上臂的位置也应该抬高和胸廓处于同一个水平,不使胸大肌因上臂下垂受到牵拉从而限制胸廓的运动。
具体做法:
1、给患者下肢垫一个枕头,将双下肢下肢屈曲。同时,从患者的肩胛骨处垫一个枕头或者垫子,但要注意身体和床之间不能有缝隙。这样可以让上臂和胸廓保持同一水平,避免抑制胸廓运动。
2、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让治疗师或者护士可以给昏迷的患者做被动的肩胛骨及肩关节运动,将患者的肩胛骨充分活动后,将双侧胳膊一侧一侧的向上抬起,与耳朵齐平,有利于改善由于肌肉的短缩造成的限制胸廓运动,保证患者良好的呼吸状态。
2、「侧卧位」
侧卧位可以起到体位排痰引流的效果。此姿势位于下侧的胸廓扩张受限,要充分保证位于上侧的胸廓运动良好。
具体做法:将患者双臂向前伸直与身体呈90度直角。最上边的上臂不要体侧,应放在枕头或垫子上面,使上侧肩胛骨肌肉放松,缓解胸廓的背侧肌肉的牵拉,便于位于上侧的胸廓运动。
3、「俯卧位」
采用俯卧位有利于身体背部胸廓的运动及和减轻横膈膜的运动受限,完成高质量的呼吸。
第二种情况:重症肺炎中症状中轻度的患者
重症肺炎中,能够部分自理,无意识丧失的较轻症患者,郭丹老师建议应该可以采用「半坐位」。
「半坐位」所谓半坐位,就是躺在床上时,上身抬高,下肢屈曲。
具体做法:躺在床上,上身抬起,下肢屈曲。双上肢有垫子或床旁桌子支撑,让肩胛周围的相对放松,减少耗氧量也利于胸廓的扩张。
切忌不要将双上肢垂直放于体侧,以免向下牵拉肩胛骨,抑制胸廓运动。
第三种情况:重症肺炎中症状较轻的患者
对于这部分患者,郭丹老师也建议采用「半坐位」,做双上肢的轻微的运动。
具体做法:躺在床上,上身抬起,下肢屈曲。双手上抬于肩胛水平,一边举手,一边做呼气运动,此时要注意少量多次的运动为佳,检测SpO2数值。
最后,郭丹老师提醒,新型冠状肺炎重症患者危重症期越早渡过越好!对于上述三种通过去除各个体位抑制胸廓扩张的因素,改善各个体位的相关呼吸的肌肉紧张,维持胸廓扩张的最佳状态,让患者每时每刻都相对的舒服呼吸,减轻患者的没有必要的耗氧。
专家简介
郭丹
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外聘专家;日本医疗保健学博士、日本理学疗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