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后突发高热、呼吸困难,而罪魁祸首竟是单位里的「消毒剂」!不同的消毒剂该如何使用?有哪些你不知道的注意事项?
来源: 看呼吸 2020-04-12


前不久,青岛一单位数名复工者出现高热、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送医后血液检查结果中多项指标升高,急需排查是否为疑似新冠肺炎聚集性病例。经过进一步了解,这些患者刚从外地返回青岛复工。前一天下午,清洁办公场所之后出现不适。专家组在了解情况后,马上指示接诊医院,对所有患者做肺CT排查。经过一系列排查,基本排除新冠肺炎可能。考虑是患者吸入有害物质所致


清洁时将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产生「毒气」


经调查反馈,几人都吸入了高氯性气体,造成呼吸道尤其是肺脏腐蚀性损伤。原来,他们在清洁办公场所时,不慎将含84消毒液的污水与冲洗厕所的洁厕灵混合,两种液体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有害气体大量排放。


几名患者吸入有害气体后,造成肺部灼伤,其症状、体征非常像新冠肺炎。如果吸入有毒气体时间较长,或治疗不及时,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如白肺甚至窒息死亡。由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几名患者的水肿已经吸收,呼吸困难得到救治,烧也退了,观察休息后,就准备重返工作岗位。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各大企业重视清洁消毒,非常很好。但要注意消毒液的特点,浓度过高对人体有害,84消毒液与洁厕灵这两种消毒液混合使用,会产生毒气甚至危害生命。大家在使用消毒液的时候,要按照规范配制,尽量避免两种消毒液混合,以免对人体造成致命性损伤。


为什么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不能混用?


截图来自于网络


小贴士

更多提醒:

1)84消毒液必须稀释以后才能使用,戴好手套,现用现配,一次性使用,勿用热水稀释!会促进氯的挥发,影响消毒的效果,还会使空气中氯气含量增多,过多吸入身体中导致中毒的风险。

2)建议常规按消毒液:水为1:100稀释后,作为有效氯500mg/L使用。消毒液并非浓度越高越好,过高浓度的消毒剂既不能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又造成环境污染。

3)消毒后一定要用清水冲洗干净衣物、餐具,彻底清理残留,要开窗通风换气。

4)84消毒液可以用来洗衣物,不过有局限性。它具有漂白功能,适用于纯白色的棉、麻、涤材质的织物,不可用于彩色织物,不可用于丝绸、毛、尼龙、皮革等衣物,否则会损坏衣物纤维或使衣物变黄。


如何科学消毒、科学使用各种消毒剂?


截图来自于人民健康,可参考


常用消毒剂种类和使用注意事项


1、酚类消毒剂



常见的杀菌剂为对氯间二甲苯酚。


适用范围:织物消毒,如衣服、袜子、沙发套、窗帘等;也可用于硬表面消毒,如地板、马桶、门窗等;可以跟洗衣液、洗衣粉、肥皂等洗涤剂一起使用,如跟洗衣液同时加入洗衣机洗涤。


注意事项:不能跟柔顺剂、阳离子类消毒剂、酸性洁厕剂同时使用;不能用于餐具消毒;消毒后要过水或者用清水擦拭;部分产品可用于手部消毒或者皮肤消毒,使用时应参考产品标签。


2、季铵盐类消毒剂


适用范围:织物消毒,如衣服、袜子、沙发套、窗帘等;也可用于硬表面消毒,如地板、马桶、门窗等。


注意事项:不可以跟洗衣液、洗衣粉、肥皂、地板净等阴离子型洗涤剂一起使用,织物消毒时一般先洗涤,然后再浸泡消毒,消毒后再过水。不能用于餐具消毒。消毒后要过水或者用清水擦拭。部分产品可用于手部消毒或者皮肤消毒,使用时应参考产品标签。


3、含氯消毒剂



常见的杀菌剂为次氯酸钠。


适用范围:织物消毒,如衣服、袜子、沙发套、窗帘等;也可用于硬表面消毒,如地板、马桶、门窗等;一般可用于餐具消毒,具体见标签标识。


注意事项:按使用说明书浓度使用,过高浓度使用有漂白褪色作用。不能跟酸性洗涤剂同时使用,如酸性洁厕剂、彩漂液等。消毒后要过水或者用清水擦拭。避光储存。


4、过氧消毒剂



常见的杀菌剂为过氧化氢(双氧水)和过碳酸钠,前者为透明液体,后者为白色粉末。


适用范围:双氧水一般原液(浓度为3%)使用,用于皮肤消毒;过碳酸钠类消毒剂一般是以硬表面清洁剂的形式出现,如洗衣机槽清洁剂。


注意事项:过氧类消毒剂易分解,避光储存,远离火源和热源。不可与其他碱性洗涤剂混用。有氧化性,高浓度彩漂原液避免接触到皮肤。


5、酒精消毒剂



适用范围:常用于皮肤消毒,75%乙醇消毒液可直接使用。可参考标签上的使用说明。较少用于织物和硬表面消毒。


注意事项:不可靠近火源和热源。


一般情况下,家庭只需要清洁卫生,无需经常进行消毒。当家中出现病人,尤其是传染病病人时,则有必要做好消毒工作,但要注意以下要点:


1.使用前认真阅读产品说明,注意使用浓度、消毒作用时间。浓度太低不能消除病原微生物,浓度太高可能对物品产生破坏作用,并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伤害;消毒剂只有作用一定的时间才有消毒效果。

2.配制时,要戴好口罩、防护眼镜和手套等防护用品,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消毒剂原液。

3.消毒剂的容器上要有明显标识,不要用饮料瓶放消毒液,以免误服。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大奔
331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