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不退、咳嗽……这种新型病毒已导致4省80人感染!夏季易发,可人传人!这种虫叮咬传播!
来源: 看呼吸 2020-08-07

最近,一种名为「新布尼亚病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我国一些省份都出现了相关的病例报道。截至2020年8月2日,2020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接诊的37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新布尼亚病毒


新布尼亚病毒,是201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并确认的一种新病毒。该病毒引起的疾病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该病轻症患者多可自愈,重症患者常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



湖北省卫健委微信公众号等文章截图


从江苏和青岛报道的病例可以看出,一旦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通常会出现高热不退、咳嗽、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表现,严重者会出现心、肺等多脏器功能衰竭。


蜱虫叮咬是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蜱虫


这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它是一种从蜱虫中毒者体内分离出来的一种病毒,蜱虫叮咬是该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蜱虫为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无论是幼虫、若虫、成虫均能吸血。蜱虫又叫草爬子、扁虱,黄豆大小,呈红褐色或灰褐色,蜱虫的嘴上有倒刺,被它叮咬后很难直接取下来。蜱虫吸血时口器可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肤上,惊吓时也不离去,若强行拔除,易将假头断折于皮肤内。蜱的嗅觉极为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不仅可咬伤皮肤,而且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的媒介。


蜱虫


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较长,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且好发于丘陵地带,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等环境中。在户外生活、生产人员及旅游者需要提高警惕。


外出游玩时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 外出游玩时尽量穿长衣长裤,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虫水。


2、 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避免蜱虫爬到身上。


3、 野外出游回家后,记得要淋浴及时换洗衣服,做好检查,看是否被蜱虫叮咬,特别是胯下,腋下等褶皱位置。


4、不要弹打蜱虫,以免刺激虫体,触发更多毒素释放。


5、如果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以用花生油或酒精,敷在它的身上,让它窒息。尽量不要自行用镊子拔除,或用手指捏碎虫体,这样容易导致蜱虫倒钩留在皮肤内,形成异物性肉芽肿,为后期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倒钩中携带的神经毒素很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夏季外出旅行,尤其去野外,做好防护,最好避免裸露皮肤,从郊外回来,一定要观察身体,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374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