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慢阻肺患者都做错了,「三大误区」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病情加重直至死亡
来源: 看呼吸 2020-08-30

前段时间,小编有一个朋友委托帮忙询问他父亲的病情,称他父亲年近九旬,患慢阻肺近三四十年,每天都要靠吸两种干粉吸入剂维持,经常感觉憋气、喘,上楼梯十分费力,躺下休息也有憋闷感。原本以为朋友是想咨询用药的规范问题,岂料他想问的是自己父亲长年用药很辛苦,感觉慢阻肺也并没有多严重,能不能擅自把药停了?他认为这药用了许多年似乎没有效果,病始终不见痊愈。


到底他父亲的病能不能自己停药呢?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组长、慢阻肺联盟主席陈荣昌教授告诉我们,不仅不能擅自停药,而且出现用药无效的情况,可能用药方式也存在问题。慢阻肺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非常容易进入「三大误区」,而最容易忽视的其中之一就是用药方法的问题。


到底这三大误区是什么呢?


尽管慢阻肺可防可治,但患者对这一疾病认知很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做肺功能检查,这正是第一大误区


陈荣昌教授告诉我们,慢阻肺被称为呼吸道疾病中最「不动声色」的隐形杀手,如今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常见慢性病,患者约1亿人。由于患者经常会出现气急、呼吸困难、多痰、长期咳嗽等症状,致使大多数患者连基本的日常生活都存在困难,如爬楼梯、外出购物等。除了稳定期症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外,一旦发生慢阻肺急性加重,则有可能急诊就医,甚至住院治疗,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是慢阻肺治疗的目标,也是慢阻肺患者和家属共同的渴望。然而,尽管慢阻肺是可防可治的,但由于患者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很低,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忽视肺功能检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荣昌教授告诉我们,肺功能检查实际上正是慢阻肺诊断和严重程度分级的「金标准」。可在我国,却仅仅只有9.7%的成年人、12%的慢阻肺患者曾接受过肺功能检查。即便就是在自述有慢阻肺病史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也只有55.8%。因此,不做肺功能检查,导致我国慢阻肺漏诊率较高,很多患者都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就连我国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呼吁将肺功能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老百姓普遍认为,只有症状严重了才需要用药,症状不严重时可以不用药或停止用药,这是第二大误区


陈荣昌教授告诉我们,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患者,一定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而治疗慢阻肺的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即使症状缓解了,也不意味着没有急性加重的风险,更不意味着病已痊愈,所以切记不可擅自停药。


像小编朋友的父亲那种情况,恰好就属于决不可擅自停药的人。我们也在此提醒大家,无论慢阻肺的症状得到缓解,或是自我感觉良好,都应该谨遵医嘱,而不是自作主张减药、换药,甚至是停药。


用力深吸气并非每个慢阻肺患者都能做到,因此吸入方式不规范也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这是第三大误区,应遵医嘱选择适合自己的吸入装置


许多慢阻肺患者都认为,慢阻肺药物的吸入装置并不影响药物疗效,选择操作最简单的就够了。恰好,这就是慢阻肺治疗中的三大误区里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目前,慢阻肺治疗药物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吸入装置给药的。而吸入治疗是慢性气道疾病的一线基础疗法,医护人员、患者和吸入装置的选择和使用都关系到吸入治疗的疗效,吸入装置与药物强强联合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什么样的吸入装置对慢阻肺患者来说才是比较理想的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郑则广教授告诉我们,患者「用力深吸气」的能力对于吸入装置选择至关重要。


传统的吸入装置例如干粉吸入剂,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需要患者用力、快速的吸气配合,这对于老年人、特别是本来就呼吸困难的慢阻肺患者来说难度较大。在实际吸入过程中,经常存在没有吸到药物,或者吸入药物的剂量出现波动的情况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目前市面上也有比如软雾吸入装置,可以主动喷雾,气雾速度慢,运行时间长。大家可以遵医嘱选择适合自己的吸入装置。


而对于部分患者用惯了干粉吸入剂,对换用新型吸入装置有抵触心理的问题。郑则广教授建议患者可通过医护人员的帮助、阅读说明书上的操作指示等方式进行训练,从而正确掌握吸入装置的操作方式,保证规范治疗。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大奔
618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