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漏诊了的肺癌患者?竟从痰中查出来!到底什么检查是最重要的?
来源: 看呼吸 2021-04-12

57岁的老李是个抽烟30多年的老烟民,胸部CT检查年年正常,今年也不例外。但是今年公司新增了痰的检测,没想到提示高度疑似肺癌。这可吓坏老李了,他心想:每年的胸部CT检查都正常,为什么这回就高度疑似肺癌了?这个痰液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靠谱吗?


胸部CT易漏诊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与病变发生的位置有关


图源网络


我们先来回答令老李百思不得其解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胸部CT正常,痰液基因甲基化检测阳性,却提示高度疑似肺癌呢?


「老李的这种情况可能与肺癌发生的位置有关。」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胡洋医生告诉我们,根据病变位置不同,肺癌可分周围型肺癌和中央型肺癌。



我们所熟知的胸部CT容易漏诊早期中央型肺癌患者,为什么呢?顾名思义,中央型肺癌的病变位置在肺的中间,发生在气管、支气管、肺段支气管附近。这类肺癌的中央有遮挡,比如食管、气管、脊柱等挡住视野,而且中央气道宽,肿瘤容易贴壁生长,做胸部CT检查不容易看清。而周围型肺癌是位于肺段支气管以外的肺泡组织的肺癌,定期进行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以发现。


中央型肺癌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多为肺鳞癌,好发于男性、长期吸烟者。对于不易被胸部CT检查出肺癌的这部分高危人群,可以采集痰液进行痰液基因甲基化检测。


CT都漏诊了,痰液检测是怎么发现肺癌的?


接下来,回答老李的第二个问题:痰液基因甲基化检测究竟靠不靠谱?


我们先搞明白,基因甲基化是什么?胡洋医生给我们举了例子,即使在同一棵树上,也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遇到的同卵双胞胎,仔细观察也会发现有所不同,这就是表观遗传学的作用,而基因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学的一种。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癌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源网络


例如,吸烟容易引发肺癌,在癌症发生的早期,由于长期吸烟这种生活习惯会使你的表观遗传层面的调控发生改变,让谁多表达点、让谁少表达点,这就是表观遗传学。日积月累,一些肿瘤抑制基因发生高甲基化,失去肿瘤抑制的能力,进而产生肿瘤。



基因甲基化检测就是在肿瘤发生早期,检测这些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从而达到早期诊断的作用。说白了,痰液基因甲基化检测就是从痰中查基因就可以知道是不是肺癌。这项检测简单便捷,没有创伤,还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图源网络


肯定会有朋友好奇,为什么取口痰就能知道有没有肺癌呢?胡洋医生解释,痰液来自肺部,是肺泡、支气管和气管所产生的分泌物。我们日常咳出的痰液中含有支气管肺组织的脱落细胞,肺部癌变产生的癌细胞也会随痰液咳出,所以用它检测是基本可靠的。另外,痰液取样非常方便,也易于大家接受,居家自助采样即可。


那么,痰液基因甲基化检测可信度高吗?


胡洋医生告诉我们,针对胸部CT检查不易发现的中央型肺癌,最好的方式是加做「痰液肺癌基因甲基化检测」


2019年版《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到,影像学很难回答如何对长期大量吸烟、易患中央型鳞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影像学阴性但反复血痰的患者。痰液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特异性很高而敏感性较弱的手段,使用分子生物标记物可增强肺癌检测的敏感性,比如痰液基因甲基化检测可用于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辅助检测


图源网络


胡洋医生谈到,现在都在推崇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早筛,但不是100%准确的,它对周围型肺癌敏感性很高,对于早期中央型肺癌,常见于支气管腔内或管壁隐蔽部位的病灶或微小病灶,CT可能拍不到或拍不清,容易漏诊,恰恰痰液肺癌基因甲基化检测对CT漏诊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这项检测怎么做呢?


1、采集方法


痰液标本采集方法根据检查目的和患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自然咳痰法是常用的方法:自然咳痰,咳痰前用清水反复漱口三次,以清除口腔中的细菌。没有痰的人可以用加温45℃左右的10%的盐水雾化吸入。痰咳出后立即放入干净消毒的痰盒内,封好盖子,立即送检。


图源网络


2、痰液的采集必须注意三个环节


1)所留的痰标本必须是从肺部咳出(不要混入唾液、鼻咽分泌物、食物、漱口水等)。


2)痰液必须十分新鲜(送检标本在1小时内处理,以防止细胞分解、细菌自溶。不能立即送检的,可暂时冷藏保存,但不能超过24h。一般应连续送检3次,以提高检查的阳性率)。


3)在采集痰液的前天晚上十点之后禁食。


图源网络


虽然只要一口痰,从痰中查基因就可以知道是不是肺癌,但「这口痰」并不简单。胡洋医生提醒大家,采取痰液一定要规范,不然检测结果可能不准确。


专家简介 胡洋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肺功能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成员。擅长间质性肺病、结节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预防与诊治。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大奔
1299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