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肺部感染体温却越来越低,不发烧能说明感染轻微吗?……抗感染治疗切勿擅自用药,弄清疾病和感染程度与体温的「正负相关」很重要!
来源: 看呼吸 2021-12-15

家住西安农村73岁的樊老伯今年夏天感冒后咳嗽导致肺部感染,可他认为自己体温在35.3℃-36℃,并未发烧,不用专程到医院看病,便到村卫生所随便开了些抗感染的口服药治疗。


但用药3天后,樊老伯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咳嗽加重、气喘、呼吸困难、畏寒……感觉症状越来越严重了。家属只好将其送至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后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住院治疗。


有炎症感染,体温越来越低不是正常现象,

不发烧更不能断定感染轻微


该科室主任杨拴盈教授告诉我们,患者樊老伯入院后经仔细检查,他的肺炎属于一种阴性杆菌感染所致,但这种阴性杆菌感染有些患者并不发烧,相反还可能出现体温降低现象。因此,随着疾病的发展,当患者体温越来越低,不仅不能贸然断定感染轻微,还可能说明疾病越来越重。


有感染,但患者体温升高和体温降低,都是可能的。举例说明,比如患者感染了革兰阳性球菌,往往疾病和感染程度与体温呈「正相关」,而阴性杆菌感染发展为重症时,往往与体温呈「负相关」


当然,还有一些革兰阴性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感染时常表现为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与脉搏加快之间不匹配,脉搏更快而体温相对升高幅度小)


临床上通过问诊,常见一些患者在疾病初期自认为没有发烧,便断定自己的感染轻微,擅自用药,药物使用不当以及拖延病情,最终导致发展为重症感染住院治疗。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应注意。


那是不是每个感染导致体温偏低的患者都会出现畏寒的症状感受呢?


杨教授告诉我们,有的患者发高烧前或高烧时,会出现畏寒症状,有的患者体温降低(低于正常),也不出现畏寒症状,是否有畏寒症状视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无论患者感染的是细菌、真菌亦或是细菌合并真菌感染,无论是感染阳性菌还是阴性菌,都可以伴随发烧或不发烧,也可以伴随体温降低,这说明体温和症状感受并不能作为判断感染程度的决定性标准,但「测体温」是必须有的一个步骤,也是辅助我们判断感染的一个重要体征。


因此,患者切勿认为自查体温、自我判断是否有畏寒、发热症状,就自行购药消炎。


乡镇/村卫生所也不会「随便」开抗感染药物,

「试验性治疗」基本可判断有无效果,最终依靠实验室检查找「真凶」


在患者樊老伯住院期间,其家属认为,村卫生所随便开出的抗感染药物与住院治疗时所用药物不一样,怀疑村卫生所在没有检查清楚的前提下就随意开药,导致患者病情严重,他们要负一定责任。对此,应该怎么看呢?


杨教授告诉我们,患者就医时,通过医生的问诊和基础性检查,给出的初步治疗方案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试验性治疗」,「试验性治疗」的给药方案一方面依靠医生的经验性判断,一方面依靠病人及其家属对病情的口述和查体所获得的证据,也包括对病人病史的全面掌握。有的「试验性治疗」需要3-7天,有的则2周时间不等,可初步观察到用药是否有效。


而在医学上,病原体、患者、抗菌药物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一个「永恒三角」的关系,因此,「感染」可说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每个患者的感染都可以是情况各异、错综复杂的。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从每次对患者病情的推断到下定论,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分析,甚至是多学科团队的会诊。


抗感染治疗的过程,相当于医生与患者在同时「与时间赛跑」,因而不仅需要医患的充分沟通,患者的高度配合及良好的依从性,还需要医生掌握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大量信息,包括用药后身体的各种参数、指标,包括饮食量、排泄量等等。


不能仅因看到用药的不同,或是治疗过程中换药,就认为是诊断失误。即便在治疗过程中,病情也在随时不断发展和变化,需要根据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临床医学讲究证据,最终确定治疗方案,还得依靠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


专家简介 杨拴盈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西安交通大学名医、名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分会委员;国际肺癌研究会会员;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个体化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8种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96篇,其中SCI收录79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专著1部,参与制定肺癌诊疗指南、共识20部。


本文完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排版:金豆
1131
以上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