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哮喘疾病几十年的一些老病号,自认为已经「久病成医」,掌握了很多哮喘知识,殊不知一些关键点恰好可能认识相反,不及时纠正也会导致严重后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教授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提示。
65岁妇女遭受长期慢性支气管哮喘困扰数年,原因竟是药物使用不当?……以为自己「久病成医」走捷径其实是盲目自信?
李阿姨今年65岁,可她的晚年生活不仅不像其他同伴那样惬意,还整天遭受疾病的困扰,心烦意乱。原因是她有长期慢性的支气管哮喘,是名副其实的「老哮喘病号」。她说自己身边也有一些病友,不像她那样反复发作难受控制,可她已经有很多用药的基本常识,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据李阿姨自述,首先,她认为自己是一个「老病号」,平时也爱学习,经常查找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资料,在病友群里她还常常扮演热心指导员的角色,指导病友如何看病,如何用药。因此,久而久之她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变得有些盲目自信,认为医生开的药物效果差,还容易反复,便自行到药店购买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疾病情况的吸入类制剂,还学着医生开药的搭配方式,自行搭配一些抗生素类药物。
结果后来她发现自己使用这些药物越来越「不灵」了,尤其吸入药物后好像一点作用也没有,她怀疑自己身体对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再上医院去看病,医生说治疗起来比之前还要麻烦,她的病情更严重了。
老哮喘患者更疏于对疾病的正确认识,难走出误区……药物吸入10-15分钟后不见效要足够重视
瞿教授告诉我们,哮喘患者还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这部分患者恰好是罹患哮喘较长的患者,有的长达几十年。长期的治疗史让他们认为自己「久病成医」,在对疾病的再认识和对自身管理上变得疏忽大意。
应该让这部分患者辨识清楚自己的情况变化。对药物的使用也应正确选择,不要以为自己「久病成医」,为了图方便走捷径,不复诊就自行选用药物。比如:使用某些支气管舒张剂,吸一次、两次之后,可能超过10分钟、1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得到缓解,这时就需要特别注意;还有一些药物,比如吸入的糖皮质激素,它并非吸入后立即起效。虽然有些短效的药物吸入后可快速起效,长效的药物不见得即刻起效,但糖皮质激素绝不是一吸入就能立即起效的。如果吸入短效的药物都不能得到缓解,而原来是能缓解的,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可能需要不同的给药方式来控制。有一些病人自己认为病情已经稳定了,但有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相反的情况」究竟指什么?如果出现,会导致什么后果?
瞿教授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主要指支气管哮喘患者以往自己及周围人能听到哮鸣音,但往往病情加重以后却听不到哮鸣音了。很多患者以为这是病情得到了缓解,但其中一部分患者非但没有得到缓解,还意味着病情更加严重。
这种情况下哮鸣音没了更危险,立刻就医!
如何区分?
瞿教授告诉我们,首先要注意,病情得到缓解的病人,他的胸闷、气急、喘息等症状一定也是同步缓解的,哮鸣音消失的体征与病状相平衡;
而另外一种「相反的情况」是指哮鸣音虽然消失(甚至医生听诊也听不见哮鸣音),但病人胸闷、气急、喘息等症状没有感觉到好转,体征与病状相背离,这就预示着病情在进一步加重,需要立刻就医处理。
专家简介 瞿介明
医学博士,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岗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原院长。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