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彬教授:部分患者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应如何第一时间鉴别这种「隐性传染源」?出现「不典型」病例是病毒进化的表现吗?丨权威在线(1)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新闻中心 2020-02-02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联防联控机制的成员单位,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开展疾病溯源和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明病原,疫情发现一周多时间就初步判定了新型冠状病毒,随后印制了诊疗指南、应急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处置、采样技术等方案。

在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指南过程中,专家们通过对实验室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疾病谱进行分析,结合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实验室检查以及不同疾病阶段影像学特点,再与其他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及其他病毒性肺炎特点进行比较,总结出冠状病毒肺炎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随后将这些临床特点与病原诊断相结合提出临床诊断标准,经多轮专家评议并结合临床实践,最终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同时也被WHO指南所应用。

 

2、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也具有传染性,还有一部分患者感染后并没有明显症状,应如何在第一时间鉴别这种隐性传染源,从而尽早隔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提到,基于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认识,疾病的潜伏期最长约为14天。在临床中也观察到一些案例,例如:病毒携带者本人无症状或尚在潜伏期,但其家庭接触者出现发病,因此推测在潜伏期、没有任何典型症状的时候,可能也具备传染性。从武汉回来,或者与疫源地有接触的人员,应该做好自行隔离,隔离期间不要和他人接触;已经从武汉出来的但还没有到14天的人员,也应该自行隔离,如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对于部分无发热等明显症状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医务人员要充分提高对乏力、肌肉酸痛(包括轻微酸痛)和精神稍差等不典型症状患者的警惕,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疫区旅行史、是否有与疑诊或确诊患者的接触史、近两周内是否出现发热等病史,进行相关排查。同时对「不典型」病例,及时进行血常规、呼吸道病原学检测,尽量行胸部CT的检查,若提示异常,则应进一步做冠状病毒检测。疫情时期不建议对患者进行肺部X光胸片检查,因为胸片对早期渗出性病变不能及时发现,极易导致漏诊。作为一般群众,应加强对自身症状的监测、包括乏力、肌痛、腹泻、咳嗽和低热。若出现上述症状同时有流行病学史时,应尽快隔离,择期就诊。

 

3、对于已出现的不是以呼吸病症状前来看病的「不典型」病例是病毒进化的表现吗?研究中那13个与海鲜市场无关联的病人,他们的症状特征是怎样的?

在疫情初期缺乏病原学诊断方法时,临床医生观察到一群以相似呼吸道症状就诊,并表现出相似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和胸部影像学变化的患者,因此发现了此次疫情。随着病原学诊断方法的出现,确诊病例逐渐增多,我们对疾病谱和疾病症状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及时发现了一部分以非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对于病毒变异这个问题,目前从人体、环境中监测分离的病毒上看没有发现明显变异。但是,流行期越长其变异的可能性越大,病毒学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会继续对新型冠状病毒进行密切监测,而缩短流行期是降低病毒变异风险的关键。

13名与海鲜市场无关联的患者,他们的临床症状也是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这些症状与在海鲜市场发现的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差异,从血常规、肝肾功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上看,也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人群的胸部影像学变化也十分相似。

 

4、新型肺炎疫情爆发的同时也对很多人的心理状态带来了巨大影响,面对这类心理问题,我们能怎么做?

由于目前各种信息充斥媒体和网络,各方评论也层出不穷,一般群众的医学知识有限,对这次整体疫情的了解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我们要肯定的是,我们曾经战胜了「SARS」,此次我们的诊断、治疗和防控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国家从医务人员、治疗药物、设备、物资等各方面予以大力度支持,对此次疫情的防控和救治进行了全面布局,各界团结一心,我们是有信心再次赢得最终胜利的。

我们可以做的是:

一、不信谣,不传谣。对非官方的消息和评论不予采信,包括小偏方,例如熬醋,板蓝根等;关注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看权威的诊疗指南和预防指南,如果不确定,咨询临床医生。

二、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正确防护,避免传染。减少外出,必需外出时,佩戴有防护能力的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不带气阀的N95,或2层医用防护口罩)。家有病人时,注意隔离,注意防护,除了注意口罩佩戴时长,手卫生也很关键!当然细节不限于此,可以参考权威平台发布的信息。目前一般群众与前线密切接触患者的医疗工作者有巨大不同,根据推荐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可以有效预防感染的。

三、正确疏导,不要盲目。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指导各地科学、规范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充分发挥「健康中国」、「12320」、省市健康平台、现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多种线上通讯手段的作用,统筹组织心理工作者轮值,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及时对第一、二级人群,也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提供补充的心理援助服务。为第三级、第四级人群,即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家属、同事、朋友,参加疫情应对的后方救援者,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提供实时心理支持。

 

5、分诊对于新型肺炎的意义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具有较强传染性的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人群普遍易感,传播较快。目前的现状是有大批类似型感染症状人群就诊,有限的医疗资源难以满足激增的就诊需求,真正感染患者及重症患者在就诊筛查阶段消耗大量时间。传染病预检分诊是医疗机构有效控制传染病、特别是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在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第一道屏障,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就诊患者在预检分诊点检查后,将按照检查结果分流就诊,减少了人流交叉导致的交叉感染,加快的医疗资源使用率,使高危、疑似及重症患者能够得到更快速诊治。

 

专家介绍


曹彬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肺炎研究(CAP- China)创始人,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重大协同创新项目、北京市科委协同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






本文完


来源:《中国医学健康新闻发布会》专家问答(六);整理人:童惟依 李扬

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