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阳:印象最深的是病例中这几个特点与我以往看过的不太一样,最想分享的经验是分层管理|阻击新病毒(8)
来源: 呼吸界 2020-02-03

编前语


采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金阳太难了,从找到他的电话,到我们真正跟他说上话,用了三天。此刻他正准备大交班,用最快的语速跟我们交流,思维异常敏捷,谈疫情现状,他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可对个人工作,他却三缄其口只字不提……从在武汉协和本院负责临床诊治,到驻扎被专划为重型与危重型感染患者住院部的西区分院,整个春节期间,金阳主任都在疫区最危重的岗位连续作战。近30年呼吸医学临床经验、亲历过2003年SARS疫情的他,如何看待武汉新冠疫情从出现到发展全过程?重型和危重型感染患者的救治情况如何?他们遇到了哪些挑战?在管理和诊治危重型患者方面,金主任有很宝贵的经验可与大家分享。


「尽管刚开始我们出现了14位医护人员感染,但其余的临床医护人员全程从未有一人退缩过……」

 

我们是从元旦节的前几天才开始知道有华南海鲜市场相关的信息,当时只知道是具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传染特征的肺炎。随着后来开始有新闻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我们医院在第一批诊治患者的过程中也已出现14位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情况。这都是后来随着症状越来越多,诊断手段的出现,一一被确诊的。而在疫情最开始时,他们所有医护人员都是在正常的诊疗程序过程中,十分不幸被传染的。因为当时医护人员对这种新病毒还没有认识上的概念,连给患者检测用的试剂盒都还没有,大家的防护意识,并没有上升到现在这种必须穿猴服、戴N95口罩、戴护眼镜来进行隔离的防护意识。

 

在疫情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当我们得知临床一线的14名医护人员被感染,最令我感动的是,剩下的所有医护人员没有任何一个退缩过。全程没有任何一人说,我想请假离开,都是奋勇向前地扑在岗位上连轴转。当时的情况,被诊治的一部分疑似患者,包括后来确诊的患者,基本表现都有肺部的影像学改变,针对这些在当时来说还是「不明原因肺炎」的患者进行救治,即便大家知道有可能被感染,而且是在防护设备等各方面没有到位情况下,依然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值得庆幸的是,后来这14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观察,逐步地在解除隔离、恢复的过程中。他们当中只要解除隔离的,回家休息后又纷纷要求继续投入岗位。

 

「1月10日后明显感觉发热的肺炎病人逐渐增多,印象最深是病例中的这几个特点与我以往看过的都不太一样」

 

1月10日以后,我比较明显的感受到发热的肺炎病人在逐渐增多,而且他们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基本都是以磨玻璃肺炎、肺的外带和胸膜下的起病为主要特征的,而且是散发的、片状的……这些特征当时给我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它既是肺炎,又与我以往看过的肺炎都不太一样。不太像平时散发的这些细菌性肺炎,当时考虑更倾向于是病毒性肺炎。因为当时病原学没有鉴定出来。

 

我意识到情况非常危急的一个转折点,是它的一个反常现象。比如通常情况下,一些老年人得了肺炎,有器质性疾病,有其他基础性疾病,他肯定预后是差的,更何况是病毒性肺炎。这样的是属于常规的情况。但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情况恰恰相反,我感觉到这种磨玻璃肺炎挺多,而有一些有磨玻璃肺炎的病人,他们的症状又不一定跟肺炎的影像学特征持平,不是成正比的。这就直接致使我们在临床判断上非常困难。还有影像学的表现,这些患者不一定症状很重,有的也没有明显的发烧,甚至我感觉好像百分之八九十的患者都没有明显的咳脓痰,都是以干咳为主。这些现象都不断加强我的判断:它与以往遇到的常见肺炎完全不一样

 

这样的情况过了一周多,当时还没有很好的检测手段,许多患者无法测试。我们临床一线也非常着急。我从事呼吸临床工作28年时间,曾亲身经历过2003年的SARS疫情,这次是我第二次有这样的特殊感觉。并且,这次的疫情,我感到比SARS的症状和特征更加具有隐匿性。为什么我认为更加有隐匿性?因为通过临床观察,许多患者都不是典型的肺炎表现。我们现在也有许多新闻媒体的报道讲,感染者有明显发烧症状,但临床上包括对一些确诊患者进行观察,甚至有的病人只是感觉有点怕冷,可能有时候测不到体温异常。疑似和确诊患者中,一部分人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发烧,一部分病人更没有明显的不舒服。这当中的一部分人,通过偶然的机会拍片子才发现肺部的问题。就是这种不明显、不相同的症状,在临床极具混淆,极其难辨,然而它还具有传染力,这样的情况,控制起来才更加困难。 

 

到1月20日以后,我越来越感到诊治方面的困难。这时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是光凭某一个地区的医务人员努力就能控制。我们的人手大量缺乏,许多医护人员已经超出了生理极限,但依然还在咬牙扛着。要知道临床一线的呼吸医生,没有病原学的根据,全凭经验在治疗,我们只能尽可能地针对每一个病例的特点,对症下药。

 

「院本部成立了隔离病房,我作为医院救治组组长,希望能多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图:金阳主任担任协和医院西院定点医院专家组长及党员先锋岗病区主任。(图片由金阳主任提供)

 

随着除夕前后疫情的逐渐扩展,我们在院本部建立了隔离病房,随即能帮助病人确诊的诊断试剂盒出现了,确诊的人数越来越多。于是,我们医院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成立了新冠病毒的肺炎定点医院,将我们协和医院的西院作为武汉市的新冠病毒的肺炎定点医院。从那时起(大约1周前),我开始转战西院。

 

进入定点医院的第一天,我们就开始着手全院住院病人的清院工作,把原来的住院患者全部妥善地转走,这样才能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如进行全院的消毒工作,建立隔离病房等,为后面陆续要转入的患者提供保障。西院是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的危重患者的病房,所以我们格外重视,毕竟我们是武汉市卫健委的委属医院和教学医院。上级对我们西院这边收治规模的规划是按照700张床进行规划的,但实际上,我们可以收治的病人为500人左右。因为这中间要克服一个难题是,把以前的普通医院的病房改造成传染病的病房,按照最基本的传染病要求的专病病房,床位数一定比以前有所下降。我作为危重症救治的专家组组长,最紧迫的工作就是尽一切的努力在保证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尽量多一些床位,能多收治一些确诊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12个区隔离病房陆续开放,希望『党员先锋岗』成为示范病区,目前短短1周住进约250名重症确诊病人,估计很快满负荷」

 

我们目前是边收治边改造。已经达到传染病隔离病房标准的,就对外开放开始收治病人,现在还有4-5个病区,正在按照传染病隔离病房标准进行改造。所有人员马不停蹄地干,大家都很累,但谁也没有叫苦叫累。因为等着住院的病人太多了。

 

我现在分管的病区,叫「党员先锋岗」,这个病区的所有医护人员都是党员,由20名党员医生和30名党员护士组成。党员就得起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能与「先锋岗」这个称谓相称。但是,我也和他们说,「冲锋陷阵在一线, 你们既要救治好病人也要顾全自身安危,既要上阵当勇士,那就一个都不能少」。从专家组组长的角度,我主要负责组织大家会诊,疑难问题的讨论,包括常规诊疗程序等等。从管理党员先锋岗这个角度,希望这个先锋岗能处处成为示范兵、排头兵、标兵,大家的工作所有病区的同道都看在眼里,这个病区的工作做到位,自然会带动其余病区的工作做到位。

 

图片说明:西院区的党员先锋岗病区开放,大家集体留影纪念。(图片由金阳主任提供)

 

党员先锋岗这个病区,是从昨天(2月1日)早上正式开始接受病人的,规划收治39人,昨天一天就已经收治了23人。12个病区,截至今天(2月2日)早晨,已经收治将近250个病人。这些病人都是重症、危重症的确诊病人,估计很快就会满员。

 

目前我们很着急的是:需要收治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多,定点医院压力大。很多病人都是居家自己隔离举个例子说,假如我们要非常严格地按照要求去划分,我的这个病区可能39张床都不一定达到。但如果说往最多地去安置,也能放下40多张床位,但安全不受保障。所以,综合考虑后,我们取了一个平衡值,就是39张床。之所以这么纠结,也是因为我们的确想多收病人,现实情况是很多病人想收也收不进来……仅我这一个先锋岗的病区,昨天上午11点半开始开放,昨天一天就收了23个病人,后面还有十几个病人排队。所有病区都是这样,刚刚开放,一天收满。

 

「最想分享的经验是分层管理,疑似与确诊分开,普通、重型、危重型分开隔离,发热门诊有住院病房做好衔接」

 

我最担心的问题是:许多疑似病例甚至是基本可以确诊的病例,自己在家中隔离。他们没有医疗条件,卫生方面多少可能会做得不到位,光靠自己的自我隔绝意识,传播风险很大。更多的患者,因为并没到发热门诊和定点医院进行排查,所以到底是疑似或者确诊,我们也不知道。

建议大家:不管出现任何方面的症状,随时随地积极地做好自我防护。尤其是医院,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护和隔离,进行网格化的管理。我们希望通过长期的强有力的防控手段,能够尽早看到「拐点」的出现。

现在,我们的病区医护人员估计有600人,不包括后勤。现在陆续有北京医疗队、黑龙江医疗队、广州医疗队前来支援,为我们增添了近400人的力量。对于医护队伍的力量,我相信是足够有保障的。但是在管理方面,我最想分享的经验就是分层管理:一、疑似病人和确诊的病人分开;二、确诊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这三种要分开。如果实在条件有限,可把普通型和重型划在一起,危重型必须单独分开。三、做好发热门诊和住院病房之间的衔接;四、争取提高核酸检测的效率。因为现在随着检测试剂盒生产量在不断提高,对有条件做检测的医院国家放开了检测权限,我们也开始自己做检测。但是,在检测速度和公示的速度这两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确诊的速度越快,疫情才能越好地得到控制。




专家介绍 - 金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呼吸危重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科研管理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技术创新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课题10项,以通讯和第一作者发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Biomaterials、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ACS Appl Mater Interfac、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等SCI论文20篇(总IF﹥100),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
排版:Jerry
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