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近日,新冠疫情的控制正在逐渐向好发展,但也有一些情况引起大家关注,例如:武汉门诊发现新增确诊病例、北京新冠确诊患者出现倒灌输入性病例增加、世界多国疫情急剧恶化等。如何评估这些新情况对整个疫情走向之影响?解决目前出现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呼吸界》记者采访了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
武汉门诊发现新增确诊病例需要高度重视,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是关键
针对记者关于「武汉门诊发现新增确诊病例,这个现象预示着什么」等问题,曾光教授说,这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例如,有一个病例从发病到确诊病程34天,显然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个案。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怎么发病的?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传染性?特殊病例要特殊对待,流行病调查需要特别仔细,这个病人是从哪里来,谁传染他的,是由于环境还是人,要找到源头。我觉得这件事情我们千万不能大意,这是最早的苗头,新形势下要马上查清楚,其危险性主要是在于发现一个病人,是否还有N个病人存在。如果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没有,那是最好的结果。另外,对于这些门诊新增确诊病例来说,谁传染给他、他又接触了哪些人等相关问题一定尽快调查清楚。而这次的流行病学调查存在难度,具体要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湖北新增疑似病例0例(武汉0例),但还未到达倒计时,至少还要观察两个最长潜伏期
据国家卫健委通报,3月17日0-24时,湖北新增疑似病例0例(武汉0例),湖北现有疑似病例0例(武汉0例),就这一情况,曾光教授说,这算是好事。但我们至少还要持续观察两个最长潜伏期,现在时机还没到,还要再观察武汉的情况。武汉以外的部分地区已经在陆续达到观察两个最长潜伏期了,武汉还未到达倒计时的时间。曾教授针对有些人认为防护措施是不是说可以放松了的说法,特别强调还是应该仔细一些比较好。但是这种发现、调查、隔离应该是小范围,更精准一些。
针对记者提出的现在有些人认为疑似病例清零,周围的人对戴口罩都放松了,戴口罩是不是仍然很重要这一问题,曾光教授说,现在可以慢慢来。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在家、在办公室,周围都是熟悉的人,可以不戴口罩了,这是第一步。但是有些场合还必须戴口罩,比如在陌生的环境下、在室内的环境下,像超市、医院、银行、火车站、乘坐公共交通等,我觉得这些场合还是要戴口罩。摘除口罩需要分步骤进行。
针对倒灌输入性病例增多,北京采取的措施值得肯定
针对大家担心的北京出现的倒灌输入性病例增多的现象,曾光教授认为北京现在采取的措施做得都非常好,我们尚未发现这些病人引起的二代病例。到现在为止,防控还是应该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北京现在又提出都要集中隔离去观察所有输入性人员。我认为现在按照这个情况下去,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我们这种措施实际上动用的人力、物力是有限的,不会影响大规模人员的复工、复学,不会影响医院开放。
曾教授说,我们看到输入性病例的数字在增长,因为国外的疫情越来越严重,可能还要增长。所以我们现在就把这种精确防控当成一种常态,进行有效控制。这就是一个消除的概念,我们这里没有病例了,从外地来了一个病例,发现一个,控制一个,就是可持续性的做法,不用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靠精准的流行病学情报和专业分析就足以。
中国疫情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武汉」
谈到如何评估现在整体疫情的形势,曾光教授认为,我们一直控制到现在,目前中国的大趋势是不可逆的,不可能再出现「第二个武汉」。因为我们一定会早期发现,即使有些特殊情况发现的晚一点,出现二代病例,但及时发现都可以迅速扑灭,我觉得很难出现三代、四代病例,即使发生也不可怕,对一个城市来讲都是一个小范围的人群,可以及时控制,关键是监测能力强。
而对于目前世界疫情的局面,曾光教授认为,还要看如何演变。中国有自己的经验,WHO已经把我们国家的经验在国外进行宣传了。国外的其他国家也有不同的探索,作为全球一盘棋,我们希望最好的结局是大家都能对流行高峰有所抑制,不同模式的探索,有时间长的、有时间短的,有损失大的、有损失小的。但是在中国来讲,我们做的是唯一可行的,也是最成功的。我认为其他国家可以参考中国防控的思想,而不一定是效仿每一个措施,各国情况存在差异,有些国家不具备中国的优势,但是这些国家有它自己的优势。
专家介绍
曾光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WHO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反应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创始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