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丨专家谈暴发点为何指向批发市场?北京新增本土病例36例,均与新发地有关;医务人员接触者核酸检测目前均为阴性……
来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 2020-06-14

北京新增36例本土病例


今天中午,北京召开疫情防控例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北京新增36病例均与新发地有关


6月13日0至24时,北京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6例,阳性检测者1例。确诊病例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北京户籍8例,其他省户籍28例;现住丰台区30例,大兴区4例,房山区1例,西城区1例;在新发地市场工作者27例,曾直接或间接暴露于新发地市场者9例;通过主动就医发现11例,疫情溯源筛查主动发现25例。


北京排查曾接诊确诊病例的医院及医务人员,目前均为阴性


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北京特别要求各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全员培训,严格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医务人员防护指南,加强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留观区域等重点场所人员防护,最大限度降低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要求接诊过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医院迅速开展排查与消毒,全面排查与确诊病例有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并做好接诊病区的消毒。比如,对宣武医院、博爱医院等接触过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79人,全部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6月13日又派出8名市级院感专家对相关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进一步进行了现场指导检查。(新京报)



北京对发热就诊人员全员检测


6月14日上午,北京市第11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通报了本市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和院感防控管理的相关情况。


高小俊说,6月11日本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医疗保障组在加强发热门诊和院感防控管理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在严格发热门诊管理方面,要求全市各医疗机构特别是设发热门诊的79家医疗机构(含军队6家),对就诊的发热人员全部进行新冠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以及CT和血常规检测(简称1+3检查),进一步加强相关流行病学史问询,特别是近14日内有无去过新发地等农贸市场等场所。在等待检验检查结果期间,患者要就地严格规范管理。要求各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不得拒诊;未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不得停诊,随时对就诊人员数量进行监测,发现就诊人员异常增加时要迅速向辖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好发热门诊探头和前哨作用。(北青报、环球时报)


截至6月13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6月13日0至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57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9例(广东17例,上海1例,重庆1例),本土病例38例(北京36例,辽宁2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1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42人,重症病例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83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确诊病例1827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744例,无死亡病例。


(信息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疫情暴发点为何指向批发市场?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图为已采取封闭管理措施的新发地批发市场外景。(武晓慧 摄)


6月13日,北京公布4名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活动轨迹指向同一个地方——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与此同时,新发地市场从业人员及环境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已连续50多天没有本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的北京,新冠病毒到底从何而来?疫情暴发点为何指向批发市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记者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


低温环境、人流密集易导致病毒传播


问:此次北京新发新冠疫情,暴发点为何指向批发市场?


吴尊友:


我们研究人员日常在采集带有病毒的生物样本时,通常都是在低温下保存。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在批发市场,很多海产品都是冷冻储存,在这样的环境下,病毒能够存活很长时间,传染人的几率也更大。另外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都有大量人员进出,只要有一个人携带病毒,若未能被发现而进入市场,就可能会造成疫情的扩散。


依据既往的知识和经验初步判断,北京突然出现本土新冠疫情,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批发市场里被新冠病毒污染的海产品或肉类是源头。批发市场很多海产品、牛羊肉等都不是北京本地产的,而是外地输入的,包括海外进口。目前全球每天有十几万新增新冠病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处理海产品或牛羊肉等时可能会造成污染。这些产品运到北京的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的人在操作时,手会接触这些产品。我们知道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他们的手接触到被污染的产品,再擦鼻子揉眼睛,就会被感染。一开始症状轻微,如果没有意识到,在工作中还可能会造成人传人。第二种可能,有其他的传染来源。新发地批发市场人流量非常大,市场上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出入新发地批发市场的人是传染源。比如,他可能是一个从其他疫源地过来的人,被感染之后症状很轻,自己当时也没注意,此后对新发地批发市场造成了污染,导致了疫情的集聚。由于目前发现的几个病例都与新发地批发市场有关联,于是把注意力都转到了新发地。至于到底是市场里被污染的海产品或肉食品是最初的传染源头,还是出入市场的人是传染源头,这两种可能都存在。但根据北京目前的状况,第一种情况可能性更大。


为此,我们需要搜集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一是把所有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的信息搜集齐全后,把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关系、传播链条、传播网络构建起来,这是流行病学的调查。二是依赖于大数据技术,把所有感染者的行动轨迹梳理出来,他们的行动轨迹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他们是否有共同的暴露点,比如几个确诊病人过去几天都出现在新发地附近某地。三是实验室的生物技术,通过研究病毒的基因序列来帮助研判病毒可能的来源。对所提取样本的病毒基因进行研究分析,看它与北京2个月前出现的新冠病毒是否一样,还是跟哈尔滨、舒兰更相似,或者是同美国、欧洲等地流行的病毒株更接近。通过这些分析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信息。总之,综合运用这三种方式,就能够对北京此次新发疫情有更加清晰的认知。目前还处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确切的结论。


目前无法断定批发市场的传染源


问:批发市场的传染源是什么?是人流还是物流?是肉类鱼类,还是什么?可否从流行病学调查的角度做一下解析。


吴尊友:


目前还很难去断定批发市场的传染源到底是什么。比如,我们不能因为在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就下结论说三文鱼就是传染源。接触到案板的所有人或物品都有可能。比如,可能案板的主人就是一个新冠病毒感染者,他在讲话过程中飞沫落到了案板上;比如,可能前来采购的客人是新冠病毒感染者,他在案板前待的时间比较长,在与主人交流或砍价的讲话过程中,也可能造成案板被污染;比如,可能案板主人销售的其他物品是被污染的,带有新冠病毒,也可以污染案板。需要通过不同渠道搜集采样来验证,评估到底哪一种可能性更大。新发地批发市场人流大,销售的物品品种太多太复杂,不是在很短时间就能理得清楚的。只有把所有人流和物品都查清楚了,才有可能展现出全貌。


此次新发疫情前,北京已经连续50多天没有本土确诊病例,按道理说这里不应该有病毒。如果流行病学调查和大数据分析确认,目前发现的新冠确诊病例及核酸检测阳性者都没有外出流动的历史,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地在北京被感染,那么有可能是进口或京外被污染物品把病毒携带进来。所以,一定要对新发地物品来源渠道进行认真细致的梳理。


野生动物携带和进口物品携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问:有分析说,海鲜不太可能作为一种传染源,因为鱼类作为低等生物,鱼类病毒传染给人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过,也就是说三文鱼本身作为病毒载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您对此怎么看?


吴尊友:


这种分析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野生动物携带和进口物品携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果子狸、蝙蝠这些野生动物本身可以携带冠状病毒,病毒在其体内繁殖,它们却不发病。进口物品携带则是指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工人在处理物品时污染了这些物品,被污染物品进口到国内后,其他人在处理过程当中被感染。所以野生动物是携带病毒,海产品是被污染后表面携带病毒。正常自然界的鱼身体内是不会带冠状病毒的。但是鱼被捕捞之后,由于处理的工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可能导致鱼的表面被污染,而污染的海产品被运到中国,中国工人处理过程中受到了感染,进而导致人与人的进一步传播。当然这也只是一种推测,需要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证实。


目前的形势下,做好生鲜、果蔬等货物的检验检疫,这些都很有必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海外进口的物品。目前海外疫情比中国严重,从疫情严重国家进口的物品要格外注意。另外一种是冷冻运输的物品,包括海产品、牛羊肉等。这些情况下都需要加强检疫。


抗疫关键在做到可防可控


问:现在很关键的是要通过我们的流调、溯源、检测、排查,做到可防可控,如何做到这一点?


吴尊友:


疫情在我们国家发生早,当时抗疫的经验也少,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控制住疫情,是因为我们坚决彻底地把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方法百分之百地落实到位了。在当时我国疫情最严重的情况下,各省区市,包括北京,都能够成功控制疫情,没有造成疫情更大范围扩散。现在,再出现一些零星病例,我们就有信心及时把疫情处理在萌芽当中,不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扩散。哈尔滨、舒兰是这样,北京也会是这样。我们有信心。


对于「可防可控」这四个字,不同人在理解上或许会有所不同。「可防可控」不是说一个病例不出现,而是说即使出现病例了,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使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就是我们讲的「可防可控」。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它的传染性这么强,病人在出现症状几天之后才意识到被感染,当他们在医院接受诊断的时候,往往已经造成了一定范围的传播和扩散,所以控制起来异常困难。因此「可防可控」不是指零病例零传播零死亡,大家对这四个字也得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知。


北京市民不必恐慌


问:在目前的形势下,病毒传播扩散的风险有多大?


吴尊友:


应对新冠疫情就像打仗一样,一分一秒都异常珍贵。抢在病毒传播出去以前把它给控制住了,那你就掌握了主动权。以湖北以外的省区市为例,为什么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省区市出现欧洲那样的情况?关键在于,从湖北流出来的人回到本地后,我们第一时间掌握了他们的情况,主动联系,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他们尚未出现症状以前就已经隔离进行医学观察了,一旦出现症状马上进行治疗,没有让他们在社会上过多停留,没有等到他们发病后再去医院,没有使这些从湖北感染的人有时间在当地引起疫情传播扩散,这就是抢时间。


兵贵神速,尽早确定传染源,排查密切接触者,避免二次传播,是当下的重点,北京的反应速度已经很快了。几个零星的病例,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分析出来,锁定新发地批发市场。过去几个月的防控经验,特别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我们能够很快把方向指得很准。在确定方向后,随即对人员和环境进行检测,又迅速拿到了更有指向性的信息。这些重要信息,不仅对北京的疫情防控意义重大,还有可能为揭开新冠疫情传播之谜提供新的有价值的信息。我对北京疫情防控充满信心。当然,接下来的工作仍然很艰巨,需要继续努力。密切接触者人群还是很大的,稍有疏忽遗漏,就会造成传播扩散的风险。所以还得投入大量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的搜寻调查。同时,实验室要尽快进行检测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更多决策依据。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看,此次北京疫情反弹,主要集中在新发地市场周围。在新发地工作的员工及家属、密切接触者、以及就诊医院的医护人员、相同时段就诊的病人,核酸检测扩展到这些范围就比较精准了。目前病毒的活动范围没有扩散到整个北京,没有使全市2000多万人口受到威胁。


问: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形势下,北京市民需要格外注意什么?


吴尊友:


大家没有必要感到恐慌,毕竟我们在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公布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界定了一些区域的响应等级。精准界定这些信息以后,人们就可以知道,自己在过去一两周有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去过的人要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看看是否有异常,不放心的可以主动申请做核酸检测。对于其他市民来说,在通风不好的地方,戴口罩、勤洗手等基本的卫生习惯还是要保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http://www.ccdi.gov.cn)


本文信息来源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





本文完
排版:大奔
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