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始终是全球公共健康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今年9月,慢阻肺病正式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意味着患者将获得更广泛的支持与管理。同时,哮喘治疗也进入了全新时代,生物制剂的应用正在为重度哮喘患者带来新希望。而随着秋冬季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期的到来,如何有效降低感染率与传播风险也是公共关注的重点。
「公卫强护航 共谱肺健康」,为更好应对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加强专业驱动,细化临床实践中的规范流程,触及全病程,改善患者结局,2024年第二十三届呼吸周大会将于10月26日正式召开。为更深入探讨这些关键话题,会前特邀三位在呼吸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穆新林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苏楠教授以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赵京教授共同解析疾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应对策略,以期为大家带来更多启发。
穆新林教授:慢阻肺纳入基本公卫,关注急性加重与合并症风险,进一步优化管理
Q1:慢阻肺病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现已纳入基本公卫,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以降低慢阻肺病死亡与急性加重风险呢?
穆新林教授:2018年王辰院士牵头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病患病率高达 13.7%[1]。全球疾病负担调查发现,慢阻肺病是我国第3大伤残调整寿命年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慢阻肺病的危害严重,影响深远[1],需要特别重视。
非常高兴看到慢阻肺病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不仅能提升医务人员对疾病的重视,更能通过基层医务人员加强慢阻肺病的规范化管理。由于慢阻肺病的急性加重关乎患者的生存期[2],因此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以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加强对患者急性加重的识别非常重要。随着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病相关疾病知识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未来将能够更高效地识别、管理慢阻肺病高风险人群。此外,从治疗角度看,慢阻肺病的管理主要依靠吸入制剂。然而,在用药前,需根据指南对患者进行分组评估,通常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急性加重的风险进行分类。基于患者的分组,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并规律用药也可以有效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的风险[3]。
Q2:慢阻肺病心肺风险是近年专家关注的热点之一,请您介绍下心肺风险指什么?如何降低心肺风险?
穆新林教授:「心肺风险」是指慢阻肺病患者发生严重呼吸和/或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失代偿、心律失常和由这些事件引起的死亡[4]。由于慢阻肺病本身的肺部炎症及肺部结构的破坏可造成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以及吸烟等共同高危因素引起的合并症,使得「心肺风险」的发生率较高[5]。
落实到管理上看,加强稳定期的管理对于存在「心肺风险」的患者十分重要。首先应该摆脱高危因素,其次是合理的治疗。治疗不仅依赖药物,还包括家庭氧疗和无创通气等措施,尤其在患者出现低氧或高二氧化碳时。此外,非药物干预如肌肉训练和营养支持也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通过全面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慢阻肺病的急性加重风险,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并减少心脏疾病的风险[1]。
Q3:在我国,肺癌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第一位,您认为临床应从哪些方面对肺癌患者进行规范管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穆新林教授:我国肺癌在男、女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顺位中均位居首位,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0%,死亡73.33万[6]。因此关注肺癌患者的规范管理与预后十分重要。
规范化管理极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对高危人群的筛查。通过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肺癌,及时启动治疗往往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甚至达到治愈。
在治疗肺癌时,需要特别关注合并症问题,特别是慢阻肺病。因为吸烟既是肺癌,也是慢阻肺病的主要高危因素。要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就必须同时管理其合并症。因此,对于合并慢阻肺病的肺癌患者,必须依据慢阻肺病管理指南进行双重治疗。此外,慢阻肺病的早期诊断也应纳入肺癌高危人群的低剂量CT筛查,这样能够发现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患者,从而实现更全面的管理[6]。
苏楠教授:哮喘是气道炎症性疾病,全程规范性抗炎治疗是关键,生物制剂则为重度哮喘治疗带来新思路
Q1: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您认为哮喘诊疗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
苏楠教授:哮喘诊疗过程中的关键是「早诊断早治疗」。早诊是指医生应告诉患者与公众,当节律性症状出现时,应尽早前往医院明确诊断。
一旦确诊哮喘,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则在于规范管理。作为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哮喘需要长期地、规范地吸入治疗。吸入治疗是国内外普遍推崇的治疗方案,因为它能够直接作用于气道,有效改善病情。
然而,我国成人哮喘患者约四千多万,其中重度患者约占3.4-8.3%[7],即使在规范治疗和定期复查的情况下,他们的症状仍然严重[8]。针对重度哮喘,新的生物制剂正在不断涌现[9]。通过评估患者的免疫情况,医生可以为重度哮喘患者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从而有效控制症状,减少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周期。因此,重度哮喘患者在接受规范治疗的同时,应定期寻求医生的进一步指导,确保获得个体化和精准的治疗[8-9]。
Q2:您提到生物制剂,能否为我们介绍下这方面的现状?
苏楠教授:重度哮喘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生物制剂的出现与应用是重度哮喘的治疗方向之一。目前全球已有多种生物制剂上市:包括抗 IL-5/5R 生物制剂、抗 IgE 生物制剂、抗 IL-4R 生物制剂等[9]。在我国,当前可使用的生物制剂约有三种,未来随着更多生物制剂的逐步上市,将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治疗选择。然而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因此也要求医生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从而更精准地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
赵京教授:儿童呼吸道感染防控需关注高危人群并强化免疫防御
Q1:面对开学季和即将到来的秋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公众和临床都非常关注儿童呼吸道传染病,能否跟我们分享下近期这方面的情况?此外,哪些人群需特别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呢?
赵京教授:秋冬季气温变化无常,冷热交替,空气干燥,这些因素使儿童难以适应,导致呼吸道防御能力减弱,尤其在黏膜受到刺激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会进一步下降。同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得病菌在秋季更加活跃,加之开学季学生们重返校园,交叉感染的风险随之增加,使学校成为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高风险场所。此外,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以上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秋冬季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
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是很多呼吸道传染病比如流感的高危人群[10]。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感染相关病原体并发展为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重症病例。对于抵抗力较弱且既往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的儿童,特别是伴有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儿童应特别注意,可以在入学前或秋冬感染高发季前使用免疫调节剂,以适当提升免疫防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易感染的季节。
Q2:对于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赵京教授: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主要依赖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般来说儿童应保持营养均衡,饮水充足并确保充足睡眠。户外运动也必不可少,建议儿童每天至少运动1~2小时。同时室内环境的清洁、通风以及温湿度控制也需要重视,特别是环境温湿度,常常被家长们忽略,实际上保持理想50% 的湿度可缓解呼吸道黏膜的干燥,提升气道屏障的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发生[11]。
此外,其他的预防手段还包括疫苗、免疫调节剂等[11-13]。其中疫苗接种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一种有效的特异性主动免疫。免疫调节剂也是临床上比较有效的免疫调节手段。
Q3:训练免疫作为近些年的新兴术语,被认为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您能具体介绍一下训练免疫吗?
赵京教授:训练免疫是近十余年新出现的免疫学术语,指固有免疫系统对再次刺激所产生的免疫记忆[14]。
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是先天具备的防御机制,而适应性免疫是在接触特定病原体后形成的抵抗力。而训练免疫提出,固有免疫系统受到相同或不同抗原的再次刺激时,可以迅速产生针对其他病原体的非特异性记忆功能。这一概念打破了只有适应性免疫能够建立免疫记忆的传统观点。能够被诱导产生训练免疫的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等[14]。经过「免疫训练」的免疫力可以抵御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与只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保护的疫苗有所不同[15]:这种训练能使固有免疫在适度的水平上提高免疫防御效率。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2024 青岛呼吸产业大会暨第二十三届呼吸周】:大会将设立1个主会场和7个分会场,涵盖生物制剂、慢阻肺病、支气管哮喘、肺癌、儿科呼吸、肺部感染、创新产业生态等多个重要领域,届时,还将有众多呼吸领域大咖莅临参会,并就各领域研究热点、最新进展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精彩多多,不容错过!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报名!期待与您共同见证呼吸领域最新进展与成果!
专家简介
穆新林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肺癌中心 副主任;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内镜分会 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内镜和介入分会 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呼吸病学专委会 委员。
苏楠教授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 呼吸过敏性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组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哮喘学组委员;PCCM哮喘专病组副组长。
赵京教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 理事;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第五届、第六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学分会 副会长。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参考,不用于推广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3):170-205.
[2]Rothnie KJ, 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Exacerbations in a General Practice-based Population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8 Aug 15;198(4):464-471.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专家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修订版)[J]. 国际呼吸杂志,2023,43(2):132-149.
[4] Singh D, Han MK, Hawkins NM, Hurst JR, Kocks JWH, Skolnik N, Stolz D, El Khoury J, Gale CP. Implications of Cardiopulmonary Risk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PD: A Narrative Review. Adv Ther. 2024;41(6):2151-2167.
[5] 孙永昌. 一呼一吸总关心[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11):804-805.
[6]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34):3175-3213.
[7] Zhang Q, Fu X, Wang C, et al. C-BIOPRED consortium.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in Chinese C-BIOPRED asthma cohort. Clin Transl Med. 2022;12(2):e710.
[8]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12):1023-1048.
[9]https://ginasthma.org/wp-content/uploads/2024/05/GINA-2024-Main-Report-WMS-1.pdf.2024.10.14
[10]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0,35(17):1281-1288.
[11]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 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管理专家共识[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10):721-725.
[12]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上海市医学会感染病分会,等.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临床儿科杂志,2024,42(1):1-14.
[13]Rossi GA, et al. Viral infections and wheezing-asthma inception in childhood: is there a role for immunomodulation by oral bacterial lysates? Clin Transl Allergy. 2020;10:17.
[14] 韩鹏,申昆玲. 训练免疫及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24,39(2):81-84.
[15] Covián C, et al. Induction of Trained Immunity by Recombinant Vaccines. Front Immunol. 2021 Jan 7;11:611946.
审批编号:CN-145278 有效期至:2025-10-14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