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慢阻肺病诊疗中心”获批“1+N”学科群模式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来源: 呼吸界 10-14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结果。由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牵头,胸外科、康复科、职业病科、心血管内科、放射科、中医科参与组成的呼吸(慢阻肺病)“1+N”学科群模式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学科群带头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教授介绍道,以慢阻肺病为核心的“1+N”学科群模式,是慢阻肺病医疗照护模式的创新。今年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专科范围包括慢阻肺病诊疗中心“1+N”模式,要求牵头科室为呼吸内科,对“N”个科室名称不做限定,各医院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选择参与科室。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对于肺结节、肺癌、肺间质病等,多学科团队(MDT)模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很多医院都有多年的经验,有的还有相应的指南或规范,建议哪些学科的专家参加、遵循什么样的工作流程等。但慢阻肺病诊疗的“1+N”模式,并无经验可借鉴,更无指南或规范可循。需要我们根据慢阻肺病的疾病特点,需要解决的关键临床问题(例如共病/合并症管理),同时结合医院相关学科的特长,来确定N个学科,以便把医院的优势资源聚焦到慢阻肺病的诊疗中来。例如,肺癌和心血管疾病是慢阻肺病患者的重要死因,在合并症/共病管理上,胸外科和心血管病专家是必不可少的。吸烟和其他环境有害因子是慢阻肺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但我们对职业相关慢阻肺病的认识十分有限,因此我们需要职业病专家的参与。北医三院职业病科是国内综合医院中最早成立的职业病专科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相信会有助于慢阻肺病诊疗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在该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实践,找出适合国情的慢阻肺病多学科照护和管理模式。


孙永昌教授表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通过“1+N”学科群模式建设慢阻肺病诊疗中心,可谓正当其时,非常必要。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同时发表了《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将慢阻肺病照护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明确提出了工作要求。在这一形式下,作为国家级的专病中心,应按照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的要求,提高认识,明确项目建设目标,以项目建设为契机,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同时发挥技术指导和引领作用,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阻肺病健康服务能级的提升。


北医三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2年入选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学科(PCCM)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科室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57人,涵盖医教研各系列,其中正高职称专家14人,副高职称专家1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3人。长期以来,学科坚持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道路,先后成立了慢阻肺病、哮喘、呼吸内镜、肺功能与呼吸生理、呼吸危重症、肺部感染、睡眠呼吸疾病、间质性肺疾病、肺癌、肺血管病等亚专科/专业组,促进了医疗和学术水平提升、学术带头人成长和人才梯队建设。尤其是慢阻肺病的临床与研究,一直是学科的主攻方向,在流行病学、临床诊治、发病机制及合并症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慢阻肺病研究团队。2022年联合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和共建/教学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相关学科,成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部慢性气道疾病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发挥医院的综合学科优势,与相关学科协作,建设“1+N”学科群模式的慢阻肺病诊疗中心,以全面提升慢阻肺病相关诊疗能力,构建慢阻肺病共病管理新模式。




本文完

责编:Jerry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