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感染后咳嗽(PIC)一直是临床呼吸医生极为关注的方向之一。《呼吸界》记者近日专程邀请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张旻教授,请她结合最新指南对PIC的诊治方案谈谈我国目前PIC的疾病特点及疾病现状。
专访中,我们也聆听到了临床专家对近年来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大环境给PIC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的变化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现阶段国内在PIC药物研发方面新进展的权威解读。
大概率表现为感染后咳嗽(PIC)的患者咳嗽时间基本都在3-8周,亚急性咳嗽中最常见的就是PIC,它也是目前临床面对的主要挑战
张教授首先指出,临床上将持续3周至8周的咳嗽定义为“亚急性咳嗽”,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感染后咳嗽(PIC)。这类患者的咳嗽主要诱发因素可能为病毒或细菌引发的感染。感染后,咳嗽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自愈和缓解的时间则根据病毒的感染程度以及患者个体情况而异,大致上要到8周左右才可能出现自愈或缓解的倾向,也存在一部分感染后咳嗽可能超过8周的情况。
“特别是在新冠和流感等感染病例不断增加的环境下,非典型病原体的感染率同样居高不下,这些病菌引发的PIC比例相当高,这无疑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如果确认感染已痊愈,那么患者的咳嗽则可能是由于感染后续引发的炎症反应增加和上皮细胞受损加重等原因,导致咳嗽迁延或加剧,同时伴有气道高分泌等现象,比如‘痰多’。尽管正常情况下会有一些分泌物,但这些分泌物会通过吞咽被清除,不会形成痰,因此出现痰液则即是一种病理现象。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气道高分泌的表现,大概率表现为PIC的患者咳嗽时间基本都在3-8周。”
PIC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和患者基础气道状态……如何对症处理PIC中的咳嗽、咳痰等各种问题是治疗的关键
张教授指出,今年以来主要的感染病原菌为非典型病原体,如支原体和衣原体,以及病毒(包括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这些病原体由于形态等特殊性,易引发免疫炎性反应,导致PIC。这些病原体会诱发炎症损害和屏障功能下降,从而更易产生PIC。因此,从这个角度也不难理解,患者在感染病毒或非典型病原体后虽然病毒细菌已清除,但咳嗽症状仍持续很长时间。
“如果病原菌已经得到了清除,当下的重点就不再是感染问题,而是如何对症处理由病原菌诱发的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炎症反应的加剧、上皮组织的损伤以及气道高分泌等情况,都会导致痰液和粘液的大量分泌,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PIC治疗的关键。”
张教授表示,根据我国咳嗽诊断和治疗2021年最新指南,对PIC的治疗仍以对症治疗药物为主。目前推荐的药物中,复合制剂是其中重要一类。这类药物具有多重作用,既能抗炎、中枢或外周性镇咳,又能抗过敏、舒张气道等,有助于迅速控制PIC的症状。这些药物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治疗效果,为PIC的治疗提供了可选方案。
“实际上,在选择药物治疗时,临床医生应坚持既能确保治疗效果,又能保障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些患者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对某些药物的成分适应性不佳,甚至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因此,我们一直都在期望有更多安全性和疗效都稳定的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我国在治疗PIC药物研发方面取得进展,国医大师经验方再添新的适应证实属不易……试验结果显示出它是一种有前景的PIC治疗方法
谈到目前我国在治疗PIC药物研发方面的进展,张教授指出,近期发表在Phytomedicine《植物医学》杂志上的SCI论文《杏贝止咳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已引起众多呼吸领域专家的关注。首先注意到,这项最新RCT研究在Phytomedicine上的发布,它是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试验,纳入24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从试验设计来看非常规范,入组患者为按照指南标准诊断为感染后咳嗽并且CSS≥3的患者。
试验结果显示,杏贝止咳颗粒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显著缩短咳嗽VAS评分的AUC(P<0.01),缩短咳嗽恢复时间,提高咳嗽恢复率,具有优越性。在14天的治疗期间,杏贝止咳颗粒组77.3%的患者咳嗽缓解,显著优于对照组62.7%,同时,对于感染后咳嗽患者日间咳嗽、夜间咳嗽、痰粘等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增加日间(P<0.05)、夜间(P<0.01)的咳嗽恢复速度,可降低痰液黏稠度(p<0.001)。上述疗效在首诊(第7天)即已观察到,并持续至治疗结束,由此可见,杏贝止咳颗粒可降低PIC患者咳嗽的总体严重程度,缩短咳嗽恢复时间,降低痰液黏稠度,是一种有前景的PIC治疗方法。
“我们知道,杏贝止咳颗粒是国医大师周仲瑛的多年经验方,有止咳、化痰、抗炎、缓解咳嗽超敏反应等多种作用。首先,Phytomedicine《植物医学》杂志在医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其审稿过程极为严谨;其次,关于PIC的临床研究具有较大难度,这是因为PIC本身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只有设计严谨的研究才能使药物的疗效得到广泛认可。在已有治疗方案和药物的基础上研发新药,从前期设计到临床研究入组,皆面临巨大挑战,这也是PIC领域长时间未见新药问世的原因;再则,为了扩展该药物的新的适应证,该研究的 ‘双盲’的设计还有助于避免结果受到观察性偏移等影响,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而一般已上市后的药物要想批新的适应证,一般都必须达到临床试验IIIb期。”
疫情常态化管理背景下PIC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证实具疗效和安全性的PIC治疗方法对改善各类咳嗽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次专访中,张教授强调了PIC患者构成的庞大群体,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管理的背景下,PIC患者的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在讨论咳嗽的分类时,我提到PIC属于亚急性咳嗽,持续时间为3-8周。但除此之外,其实咳嗽还有慢、急性之分。对于急性咳嗽,如果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我们需要针对病原体进行抗感染治疗,部分轻度患者可能不需要特别抗病毒治疗,但仍存在咳嗽问题且咳嗽症状可能较为剧烈;在慢性咳嗽阶段,部分患者实际上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另一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我国约有1亿患者)和支气管哮喘(我国约有6000万患者)。尽管这些患者的喘息等症状已得到控制,但有时候咳嗽仍然存在。咳嗽未控制已成为这些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急性发作。”
张教授表示,针对有基础疾病的慢性咳嗽的患者,如果在基础治疗(如吸入激素)以后咳嗽咳痰等症状仍无法控制,我们就需要寻求能改善咳嗽症状、减少痰液分泌、具有抗炎作用且安全性较好的药物。这样,在控制症状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未来急性发作的风险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对于急性咳嗽的患者而言,如果有一种药物既能抗炎又能止咳、改善痰液分泌且安全性良好,那么在急性咳嗽的治疗中,它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因此,具有发展潜力的PIC治疗方法,对改善各类咳嗽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介绍
张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哮喘与变态反应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肺癌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哮喘学组副组长。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采访撰稿:冬雪凝;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