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女子「气胸伴肺部影像囊泡影」,反复突发呼吸困难……是「原发、自发」还是另有蹊跷?「求因」线索从何追踪?丨疑案探密(120)
来源: 呼吸界 2023-11-17


引言


气胸伴肺部影像囊泡影在临床诊疗中并不罕见,在原发性及继发性自发性气胸中均可遇见,由于大多数患者在胸腔排气治疗后均可缓解,因此临床诊疗中容易忽视此类患者的「求因」治疗。本案患者胸部CT可见多发肺大疱、右侧气胸,既往有2次突发呼吸困难病史,其中1次气胸治疗病史,院外诊断「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但在积极给予排气引流等治疗后,我们仍有疑惑。影像学能否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来解释?「求因」线索从何追踪?通过本例患者的诊治,或能为后续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一些参考。


患者于16年前、4年前两次出现的突发呼吸困难是否与此次「反复气胸」有关?……「自发性气胸」依据充分,但又存在1个疑点


卷宗1


基本资料:女性患者王某,49岁,主诉「咳嗽、咳痰1月余,加重伴呼吸困难1周」于2023年3月6日入住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部。


讲述者:贾留群


患者在入院的1月余前,自诉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咳嗽、咳痰症状,多为白色稀痰,伴乏力,自服「999感冒灵」后咳嗽、咳痰、乏力较前有所好转,因此未就诊。入院的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困难,无胸痛、发热,于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随即完善相关检查,请见第二份卷宗:


卷宗2

心内科门诊检查报告:

肝肾功、心肌酶、肌钙蛋白I、D-二聚体未见明显异常;

ECG(示:部分导联ST段压低,T波低平);

运动试验示:心脏运动负荷试验可疑阳性;

US(2023-03-01)示: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

冠脉CTA(2023-03-03)示:冠脉CTA未见明显异常,所示右侧气胸,双肺多发肺大疱,右肺炎症。


为进一步诊治,以「1.右肺气胸 2.双肺多发肺大疱查因?」收入呼吸科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食欲差,睡眠差,二便正常,精神欠佳,体重无明显变化。


入院后,我们首先追问患者病史。该患者于16年前、4年前两次出现突发呼吸困难,第一次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气胸,给予胸腔排气治疗后症状缓解出院。第二次未就诊,自行休息2周后症状缓解。


图1:门诊胸部CT示右侧气胸,双肺多发肺大疱。


除这两次病史外,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心脏疾病病史,无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病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计划免疫接种,无手术、外伤、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


患者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久居本地,无疫区、疫情、疫水接触史,无牧区、矿山、高氟区、低碘区居住史无化学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物质接触史,无吸毒史,无吸烟、饮酒史,否认冶游史;患者已婚,25岁结婚,爱人体健,夫妻关系和睦,生育1子;患者的父母已故,父亲因「呼吸困难」(具体不详),目前死因不详;兄弟姐妹体健,无与患者类似疾病,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问诊结束后立即对其进行了体格检查,请见第三份卷宗:


卷宗3

体格检查:

体温36.3℃

脉搏88次/分

呼吸22次/分

血压105/63mmHg

体温36.6℃

脉搏112次/分

呼吸27次/分

血压131/90mmHg

呼吸急促,肋间隙正常,语颤正常,无胸膜摩擦感,无皮下捻发感,叩诊清音,右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无胸膜摩擦音,语音共振正常。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气分析:吸氧3L/min,氧分压80.9mmHg,氧合指数245;血常规、血凝试验、血生化、炎症指标、心肌酶、BNP及肌钙蛋白未见明显异常。


团队分析认为,患者为中年女性,突发呼吸困难,既往多次气胸病史,本次入院胸部CT示右侧气胸,诊断为自发性气胸依据充分,但同时又存在一个疑点:患者既往无吸烟史,胸部CT示双肺多发肺大疱,反复气胸,有无存在其它隐藏疾病可能?


单纯「肺大疱」还是「LAM」?……积极胸腔排气治疗同时继续筛查有无其他特殊病因可能


讲述者:王茜


治疗方面,我们给予胸腔穿刺排气、吸氧,祛痰平喘、止咳等对症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胸部CT示右侧气胸较前明显吸收,右肺复张后示右肺多发肺大疱。


图2.胸腔穿刺引流3天后胸部CT:右侧气胸减轻,双肺多发肺大疱。


在求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了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淋巴管肌瘤病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收录其中。LAM是一种进展缓慢、低级别、转移性的肿瘤,仅发于女性,其特征是肺实质浸润异常平滑肌样细胞,导致肺囊性破坏。


自发性气胸多发生在30岁至50岁之间,尤其是反复发作时,是LAM的典型表现。因进行性呼吸困难而求诊的LAM患者数量与因出现气胸就诊的患者数量相当,早期的胸片检查往往不明显,肺功能检查则呈阻塞性改变,因此以呼吸困难为表现的患者,早期易被误诊为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LAM的诊断被推迟3-5年。


胸部影像学检查对诊断LAM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胸部HRCT。在LAM病程早期,胸片通常正常或可能表现为间质增厚或胸腔积液;随着LAM的进展,可出现网状或结节状混浊、胸膜增厚、淋巴结肿大;典型改变是双肺弥漫性薄壁囊性改变。胸部CT上的薄壁囊肿对LAM的诊断至关重要,常呈双侧弥漫分布,圆形,大小2-30 mm,随着时间的推移,囊肿可能融合成多边形或不典型的形状。


因此,我们建议将至少4个囊肿作为考虑囊肿病理起源的阈值,并将4个或10个囊肿作为确定TSC患者LAM诊断的阈值。


无法进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的检测,患者拒绝肺活检,诊断又陷困境……是否可通过基因筛查验证诊断?


讲述者:贾留群


结合本例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均不能除外LAM病的可能。根据2017年ATS/JRS制定的LAM诊断标准:对于符合LAM临床和影像特征的患者,出现以下一项或多项即可确诊:TSC、肾AML、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800ng/L、乳糜胸或者乳糜性腹水、淋巴管肌瘤、在浆膜腔积液或淋巴结中发现LAM细胞或LAM细胞簇或组织病理证实为LAM(肺、腹膜后或盆腔肿瘤)。


但是,该患者除影像学特征外,无浆膜腔积液,无明显淋巴结肿大,未探及腹膜后或盆腔肿瘤,我院检验科也无法进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的检测,同时患者拒绝肺活检,诊断又陷入困境。


经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TSC1/TSC2基因突变是LAM发病的关键机制。有研究表明,在10例LAM患者中,有6例患者发生TSC2突变,TSC2突变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大致相符。因此我们想到了是否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筛查来验证诊断。


图3:患者基因检测结果,可见FLCN与TSC2基因突变。


在对患者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后,我们发现,患者有两个相关基因突变阳性,分别是FLCN与TSC2基因突变。基因变异分析请见第四份卷宗:


卷宗3

基因变异分析:

(1)FLCN基因c.251delG(p.Gly84fs)为移码变异,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被判定为疑似致病性基因变异(Likely Pathogenic,PVS1+PM2_S)。

PVS1:该变异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可能影响蛋白功能;PM2_S:该变异在参考人群千人基因组(1000G)、人类外显子数据库(ExAC)和人群基因组突变频率数据库(gnomAD)均未发现。

(2)TSC2基因c.3880G>T(p.Ala1294Ser)为错义变异,根据ACMG指南,该变异被判定为意义未明基因变异(Variant of UncertainSignificance,PM2_S)。

PM2_S:该变异在参考人群千人基因组(1000G)、在人类外显子数据库(ExAC)和人群基因组突变频率数据库(gnomAD)均未发现。


通过以上基因检测及分析解读,我们发现患者存在疑似致病性基因突变,FLCN基因。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是一种由FLCN基因胚系突变导致的,以皮肤纤维毛囊瘤、多发性肺囊肿、自发性气胸、肾脏肿瘤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目前临床上80-90%的BHD综合征患者可以发现FLCN胚系突变。80%的BHD综合征患者伴有肺部多发性囊肿同时多定位在肺底部。BHD综合征患者发生自发性气胸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50余倍。BHD综合征:主要诊断标准:① 成年人出现5个以上的纤维毛囊瘤或毛盘瘤,其中至少有1个经过病理证实;② 确定存在致病的FLCN基因胚系突变。次要诊断标准:①多发性肺囊肿,双侧发生病变位于肺底部无其他明确病因,有或者无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病史;②肾脏肿瘤:发病年龄相对早(<50岁),双侧或者多发肾脏肿瘤;或病理类型为混合性嗜酸性细胞及嫌色细胞瘤;③1级亲属确诊BHD综合征。满足1条主要标准或者2条次要标准。根据BHD诊断标准,此例患者满足1条主要标准,即存在致病的FLCN基因胚系突变,可以诊断BHD综合征。


此时如果请您结合现有的辅助检查结果,分析患者诊断可能为? LAM?BHD?


LAM与BHD在临床症状及胸部影像学检查上都有相似之处,属于临床上需要重点鉴别的疾病。LAM的典型HRCT表现为双肺弥漫大小不等的薄壁囊腔,囊壁<2mm,外形规则,血管影位于囊腔周围,囊腔之间肺组织正常,随着疾病进展到晚期,囊腔变大、变多,囊腔可融合成较大的囊。BHD影像学表现为囊腔倾向于基底部近胸膜下分布,特别是纵膈侧胸膜下,囊肿形状不规则、囊肿可大可小,肺内囊肿多毗邻下肺动脉或静脉近端。反复追问,本例患者无明确家属病史,未见肝肾及皮肤异常病变。为了进行鉴别诊断我们团队进行了病例讨论。


图4.胸部CT示双肺多发气囊,双下肺为著。


团队认为患者胸部CT示双肺多发气囊影,分布不均,双下肺为著,部分囊腔融合,最大直径67mm。LAM多为双肺弥漫分布薄壁小囊腔,直径一般小于30mm,而BHD综合征囊腔常以下肺为主,囊腔可大可小,因此影像学上更支持BHD诊断。在基因检测方面,FLCN基因突变目前已被证实与BHD综合征密切相关,并已成为BHD诊断标准中主要诊断指标之一。TSC2基因突变目前虽然在部分LAM患者中发现,但尚无明确其在LAM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综上,团队认为此例患者诊断为BHD综合征。


讨论


气胸并双肺多发气囊在临床诊治中针对病因的治疗往往被忽视,不管是LAM还是BHD都属于罕见疾病,临床诊断中更容易遗忘。其次是在诊断过程中,由于属于罕见病,很多检验无法进行,比如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D,目前国内只少数几个医院可以进行检测。这提示我们,对于反复发作的气胸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多发气囊影,需要考虑到BHD综合征或者LAM可能,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对于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病例尚有不足之处,患者及家属因担心肺活检风险拒绝进一步侵入性检查,因此没有病理检查结果,未来还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去验证我们的诊断。


主任点评:


LAM,BHD都属于罕见疾病,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气胸,肺部囊性病变。罕见病的发生多于基因突变有关,本例患者却同时存在FLCN与TSC2基因突变。这两种临床表现很相关的疾病是否存在更密切的相关性?仍然是一个疑问。


参考文献

1.Cormac McCarthy , Nishant Gupta , Simon R Johnson et al.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Lancet Respir Med. 2021 Nov;9(11):1313-132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淋巴管肌瘤病的诊疗指南(2019). DOI: 10.3969/j. issn.1672-7185.2021.03.002.

3.沈枨.淋巴管肌瘤病(LAM)基因突变筛查及血浆游离DNA的检测结节硬化症(TSC)的肺部表现总结及分析. DOI: 10.7666/d.Y3075166.

4. Cécile Daccord , Jean-Marc Good , Marie-Anne Morren, et al. Birt-Hogg-Dubé syndrome. Eur Respir Rev. 2020 Sep 17;29(157):200042.


专家介绍


程哲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郑大一附院呼吸内五科科主任、大内科党总支副书记;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卫生科技创新型人才、美国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和VCU访问学者、中国医师协会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2020年获国家三部委表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 ;河南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河南省静脉血栓质控中心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基层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工作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河南省执行主席;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慢阻肺联盟执行主席;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呼吸康复专委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分会呼吸慢病学组副组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科技部重大专项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


王茜

PCCM 2019级学员,郑大一附院呼吸内五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2011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015年获得博士学位,2018-2019年公派至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访问学习。任河南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秘书,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科技厅及教育厅项目。


贾留群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五科主治医师,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擅长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数篇,任河南省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秘书,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肺栓塞与肺血管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采写编辑:冬雪凝;责编:Jerry

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