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女性持续高热、全身不适,就诊多家三甲医院,抗菌药物无效,发热原因?出差史和迟到的皮疹有何提示?
来源: SIFIC感染视界 2023-11-01


一、病史简介


女性,34岁,上海人,2023-10-09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发热12天。



现病史: 

2023-09-28 出现发热,Tmax 40.8℃,伴畏寒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咽痛,偶有咳嗽,咳少许白痰。对症退热治疗无好转。

2023-10-05 至上海某三甲医院就诊,查WBC 7.5×10^9/L,N 87%,PLT 266×10^9/L;CRP <10mg/L;尿WBC++。10-06至我院发热门诊就诊,查甲、乙型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阴性,胸部CT阴性;予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抗感染2天,无好转,并出现呕吐、腹泻1次。

2023-10-08 至上海另一三甲医院就诊,查WBC 1.8×10^9/L,PLT 96×10^9/L;CRP 23.5mg/L,PCT 0.2ng/mL;ALT/AST 47/158 U/L;新冠病毒核酸阴性,予头孢曲松+甲硝唑抗感染,仍有高热。

2023-10-09 至第四家三甲医院就诊,喉镜:双侧扁桃体Ⅱ°肿大,表面未见脓性分泌物。诊断“急性咽炎”。

2023-10-09 就诊我院急诊,予厄他培南抗感染、地塞米松5mg抗炎。当日为明确发热原因收入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病程中,精神、胃纳、睡眠稍差,小便无殊,腹泻1次,无黑便,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2型糖尿病史4年,二甲双胍、度拉糖肽降糖,血糖控制尚可;高脂血症;否认高血压、心脏病病史。



个人史及旅居史:2023-08-21至08-23于广东惠州出差,09-13至9-15于广东深圳出差,本次发病前否认至野外草地、疫水接触和蚊虫叮咬等。


二、入院检查(2023-10-09)



【体格检查】

T:39.2℃,P:111次/分,R:20次/分,BP:107/72mmHg

神清,精神可,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未见脓点;全身皮肤无皮疹,无出血点、瘀点、瘀斑等。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2.57×10^9/L,N 71.6%,L 23.7%,Hb 146g/L,PLT 64×10^9/L。

炎症标志物:CRP 36.7mg/L,ESR 7mm/H,PCT 0.2ng/mL,铁蛋白 >2000ng/mL。

尿常规:蛋白+,隐血±。

生化:ALT/AST 105/439U/L,γ-GGT 230U/L;Scr 58μmol/L;Na 132mmol/L,K 3.4mmol/L。

出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 162mg/dL,D-二聚体 >40mg/L。

心肌酶谱:CK 3732U/L,CK-MB 74U/L,CK-MM 3658U/L。

甲状腺功能:FT3 2.2pmol/L,sTSH 0.127uIU/mL。

免疫球蛋白:IgE 325IU/mL,余正常范围。

细胞免疫:CD4+T细胞计数 333cells/uL。

细胞因子:TNF 28.9pg/mL,IL2R 3515U/mL,IL6 29.1pg/mL,IL10 138pg/mL。

T-SPOT.TB:A/B 0/0(0/468);G试验、GM试验、血隐球菌荚膜抗原均阴性。

自身抗体均阴性。



【辅助检查】

心超:正常。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青年女性,糖尿病基础,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畏寒寒战,伴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咽痛、呕吐和腹泻;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降低,炎症指标轻度升高;肝酶、心肌酶谱、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新冠及甲乙型流感病毒核酸阴性;胸部CT、心超无异常。抗菌药物治疗无效。起病前2周有广东出差史。鉴别诊断考虑如下:



1、病毒感染: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急性高热,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不适明显,以及头痛、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伴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脏器功能受损(肝、心),炎症指标仅轻度升高,需高度怀疑系统性病毒感染,如新型布尼亚病毒、登革病毒等,可进一步送检病毒核酸及抗原抗体检测以明确诊断。



2、其他病原体感染:包括东方恙虫立克次体、人粒细胞无形体、钩端螺旋体等,亦可引起发热、血小板下降等表现,但该患者无相关流行病学史,无皮疹、焦痂,临床表现和过程也不支持,故暂不考虑,可进一步行相关病原体核酸或抗体检测以排除诊断。



3、非感染性疾病:药物相关性、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也可出现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该患者起病前无特殊用药史,高热等表现由药物引起的可能性小;自身抗体无异常发现,需考虑成人Still病或自身抗体阴性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如仍持续高热、常规检查未能发现感染灶,可考虑完善骨髓穿刺活检、甚至PET/CT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2023-10-09 入院后停所有抗菌药物,行血培养,予退热、升白、升血小板、保肝、补钾、预防性抗凝等治疗,监测并控制血糖。


2023-10-10 出现面色潮红、躯干及四肢散在较淡片状红斑,腹泻2次。教授查房,高度怀疑系统性病毒感染,立即行血mNGS(DNA+RNA)。


2023-10-11 血mNGS(10-09采样)回报:检出登革病毒1型核酸序列(种序列数16870)。腹部超声:肝右叶2枚实质占位,考虑血管瘤可能大。血管超声:双下肢静脉血流通畅。



2023-10-12 上报防保科及CDC,留取血标本送CDC行登革病毒核酸及抗原抗体检查。


2023-10-12 双下肢出现猩红热样皮疹,不高出皮面,压之可褪色,疹间有少量正常皮肤即呈“皮岛”样表现。随访WBC 4.96×10^9/L,PLT 66×10^9/L;CRP 22.4mg/,PCT 0.38ng/mL,铁蛋白 >2000ng/mL;ALT/AST 183/481U/L;γ-GGT 683U/L,LDH 1950U/L;Na 128mmol/L;CK 6477U/L,CK-MB 98U/L,CK-MM 6379U/L,cTnT 0.059ng/mL; D-二聚体 3.53mg/L。加强保肝及对症支持治疗。



2023-10-13 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CDC检测结果回报:登革病毒Ⅰ型核酸阳性;NS1抗原阳性;IgM抗体阳性,IgG抗体阳性。


2023-10-15 随访ALT/AST 286/295U/L,轻度升高;PLT 222×10^9/L,恢复至正常;铁蛋白 >2000ng/mL,余炎症标志物及心肌酶谱下降。血培养(10-09采样)回报:阴性。上腹部增强MRI:肝脏多发血管瘤。


2023-10-18 复查ALT/AST 138/74U/L,明显下降;铁蛋白 793ng/mL,余炎症标志物、心肌酶谱正常。体温平已5天,予出院,嘱休息,口服保肝治疗。



出院后随访:


2023-10-23 出院后未再发热,下肢皮疹稍减退。


体温单及用药


炎症标志物


肝酶及心肌酶谱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1、登革热

2、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


青年女性,糖尿病基础,急性病程,起病前2周有广东出差史;主要表现为高热、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咽痛、呕吐腹泻,双下肢猩红热样充血性皮疹伴有“皮岛”样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炎症指标轻度升高,脏器功能受损(肝、心、凝血异常);血mNGS检出大量登革病毒1型核酸序列;前期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期对症支持治疗体温及症状好转,实验室指标也逐步恢复正常,故登革热诊断明确。


六、经验与体会


登⾰病毒属于⻩病毒科⻩病毒属,是⼩型包膜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其所引起的登革热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流行于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以境外输入引发本地传播为主,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广东、云南和浙江等南部地区,但适合登革病毒传播的媒介伊蚊分布广泛。该患者起病前曾至广东出差两次,末次时间在潜伏期(3~14天)内,虽无确切蚊虫叮咬史,但不能完全排除。


登革热是⼀种急性发热性疾病,高热多持续2~7天,可伴头痛、骨骼肌肉或关节疼痛、眶后痛、乏力、出血性表现、胃肠道症状(纳差、恶⼼呕吐、腹痛和腹泻)、呼吸道症状(咳嗽、咽痛)等。通常病程早期可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一过性面部红斑,主要由于毛细血管扩张导致;发热3~7天左右出现第二次皮疹,表现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爆发;退热期可出现全身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但疹间皮肤正常,即“皮岛”,为登革热较为特异的皮肤表现,有助于诊断。该患者高热持续2周,在病程第15天才出现典型皮疹,且上海并非登革热流行地区,目前也非登革热高发季节,临床医生对本病认知不足、警惕性不高的话,极容易漏诊误诊。


登革热通常呈自限性,无特效抗病毒药,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该患者虽无出血表现,但血小板下降明显、肝酶、心肌酶持续升高,D-二聚体>40mg/L,且此时已高热近两周,进展为重症风险极高,这可能与其糖尿病基础有关。因此我们送检了全流程血mNGS检查,及早甄别了病因,增强了治疗信心,有利于避免抗菌药物尤其是高级、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另外,登革热患者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因为它们具有抗凝血特性,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降温。


病程第1周内可通过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或行抗原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分别在起病第4天、第7天后出现,但既往曾感染登革病毒或接种过疫苗的个体IgG亦可能呈阳性。


登革热发病1~3日内传染性最强,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患者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其次要做好防蚊和灭蚊工作,推荐使用驱避剂、纱门纱窗等进行个人防护。本例患者确诊时病程已2周,当时体温热峰已下降,且非蚊子密度较高的夏季,病区除了加强防蚊、灭蚊措施外,未予单间隔离,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各项指标恢复,予以出院。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ngu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ew edition. WHO: Geneva 2009. http://www.who.int/tdr/publications/documents/dengue-diagnosis.pdf?ua=1 (Accessed on December 07, 2016).

[2] Dengue Alliance. Electronic address: gnmalavige@dndi.org; Dengue Alliance. Treatments for dengue: a Global Dengue Alliance to address unmet needs. Lancet Glob Health. 2023;11(11):e1680-e1681.

[3] Silva MMO, Tauro LB, Kikuti M, et al. Concomitant Transmission of Dengue, Chikungunya, and Zika Viruses in Brazil: Clinical and Epidemiological Findings From Surveillance for Acute Febrile Illness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Clin Infect Dis. 2019 Nov 27;69(12):2238]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Clin Infect Dis. 2019 Nov 27;69(12):2238]. Clin Infect Dis. 2019;69(8):1353-1359.   


作者:李娜 马玉燕 金文婷;审阅:胡必杰 潘珏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SIFIC感染视界」(ID:sific2007)


原链接戳:探案丨持续的高热,迟到的皮疹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

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