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丨牵头执笔人陈良安、赵微、张艰教授解读《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来源: 呼吸界 2023-09-24


编前语


今年一月,《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下文简称《共识》)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一经发布反响热烈,其中早期肺癌诊治现状、肺结节随访流程及如何进行多学科合作成为呼吸同行最关注的几大方面。CTS 2023期间,《呼吸界》记者专访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组长陈良安教授、《共识》执笔人赵微、张艰教授,三位专家分别从制定专家共识的背景与初衷、共识中具体关键问题及推荐意见、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权威解读。


陈良安教授:重要性、技术进展、广泛的临床需求是编写《共识》的背景和初衷


对于撰写《共识》的背景和初衷,陈良安教授谈到三个方面:一是重要性,二是技术进展,三是广泛的临床需求。


首先,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仍居首位。作为从事肺癌专业工作的呼吸人,在肺癌早期诊断和肺结节全程管理中应承担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尽管近几年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的进步对肺癌患者生存产生了明显改善,但「早期诊断和治疗」仍然是改善肺癌患者预后最核心、最主要的策略之一。


为何这样说?我们观察到国际上的统计数据,ⅠA期的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2%,这类早期肺癌患者基本可以治愈,但ⅢA~ⅣA期患者的预后很差,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确实能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遗憾的是,目前国际上早期肺癌诊断的比例不足20%,在我国可能相对更低。因此,要大规模改善肺癌人群的预后,必须实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是提高肺癌预后的关键。强调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是我们制定共识的初衷之一。


第二,近些年,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在技术层面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例如,在影像诊断方面出现了AI技术辅助诊断、物联网等等技术;此外还有呼吸内镜,包括常规支气管镜、导航支气管镜、机器人支气管镜以及其他非手术活检技术,这些技术在呼吸科应用越来越广泛,呼吸科医生对此也非常擅长;新型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在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有自身抗体和甲基化研究取得了研究进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这些技术在应用中如何充分发挥更高的诊断效能、降低患者负担?所以我们有必要制定一部共识来规范和推进肺癌早期诊断流程。


第三,具有广泛的临床需求。各地区、单位、各层级医院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都有各自的早期诊断经验。由于客观条件等问题,不同单位、不同医师对各种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不够同质化。因此,临床大夫需要有一份共识来规范并提高总体认识,需要在框架下开展早期诊断的一系列临床、科研工作,真正有效地提升肺癌早期诊断能力。


赵微教授:共识中制定详细的肺结节随访流程图,《共识》对从肺结节的发现到临床处置的全程医疗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微教授分析及解读了2023年版《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中的大框架和小细节,赵教授提到,在执笔过程中,一方面结合了国际上肺癌早期诊断方面的数据更新,另一方面,更结合了中国人群自己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结果,制定了本共识中的具体推荐意见。


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8大方面:第一、筛查人群,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如何界定肺癌筛查的高危人群?


第二,无创检查,这一部分内容非常丰富,尤其在影像技术和生物标志物等方面的常规技术和新技术的推荐。对肺癌高危人群筛查影像学检查如何推荐?计算机辅助技术和影像组学的应用价值如何?肺癌自身抗体和甲基化等新型标志物如何解读?AI痰细胞病理学诊断意见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推荐。


第三,有创检查。疑诊早期肺癌或者不确定性肺结节患者可行哪些有创检查?除了外科常用手段外,还包括新型介入技术,尤其是新型导航支气管镜技术,或与其他光学设备结合,显著提高了外周或腔外肺结节的诊断水平。


第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及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虽然目前尚未广泛应用,但它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共识》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这是本次更新与以往共识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现有科技的发展使肺癌早诊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新型技术方法在诊断中逐渐应用并取得研究结果,共识也对这部分进行了意见推荐;


第五,物联网。现代信息的传播非常快捷,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推动地域、区间诊疗水平的同质化。


第六,对于多学科合作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张艰教授有着成功经验,将详细分享。


第七,关于管理及随访问题,肺结节的管理和随访非常复杂且涉及多学科,我们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国内外重要权威指南制定了详细的随访流程图(见下图),对医生、患者在高危情况下、发现肺结节后,在每个时间段适宜做哪些检查以及医疗管理进行了提示和推荐意见,整体《共识》的内容对从高危人群的识别、到发现肺结节再到各个节点的医疗决策方面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


图片来源:早期肺癌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张艰教授:「多学科合作」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漏诊率高的少见影像学由呼吸科牵头管理可能有助于诊断


张艰教授重点对《共识》中的「多学科合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如何看待多学科合作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作用?张教授分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多学科合作(MDT)是临床疑难疾病中常用的模式。在中国,肺癌被称为「双癌王」,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因此,在早期肺癌诊断中,多学科合作是我国肺癌诊断水平同质化发展的一个支撑平台。


第二,早期肺癌诊断中,患者被发现的不确定性肺结节,尤其是影像学检查或微创活检后仍无法明确病变性质且怀疑恶性结节的,我们更建议进行多学科共同讨论,提高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呼吸与危重症科、影像科、胸外科、病理科等多学科的有效沟通、紧密合作会大幅度提高对不确定性肺结节的正确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缩短肺结节定性的诊疗时间,简化操作路径。


第三,多学科合作运行中,由呼吸与危重症科等内科牵头,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在良恶性肺结节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早期肺癌的再分期、中晚期肺癌病情评估、合并症处理及肺癌的全程管理中,呼吸科具备更完备的知识。


例如少见类型的囊腔型肺癌,国际报道漏诊率可高达23%,有部分囊腔型肺癌与肺大泡的影像学特点非常相似,对于此类较少见的肺癌,呼吸与危重症科牵头全程跟踪、随访,鉴别,更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水平。


因此,早期肺癌中具有不确定性的肺结节由呼吸与危重症科牵头,更具诊断优势。


我们学科从2014年开始牵头筹划早期小肺癌暨肺结节MDT专病门诊,自2016年正式开设肺结节暨早期肺癌MDT专病门诊,在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我们对早期小肺癌的诊断准确率长期保持在高水平,连续多年诊断准确率未低于95%,并因此影响和带动周边三级甲等医院也陆续开展了肺结节MDT专病门诊,大幅度提高了早期小肺癌的诊断水平。


所以,在早期肺癌诊断的共识中,多学科合作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我们相信早期肺癌的多学科合作方式在未来会更加被普及,该模式在中晚期肺癌的标准化治疗中也将起到更广泛的作用,并助力肺癌全程管理。


陈良安教授总结


目前,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大的前景,首先,现在的技术水平比以前大幅度提高,大家对肺癌的关注程度也较之前大幅度增加;接下来,我们肺癌学组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推进学术和临床诊治能力提升,另外,我们将努力不断积累经验、推广新型诊疗技术。我相信,在肺癌早期诊断中,以呼吸科为核心的MDT技术应该是成效最高的;而且,推广MDT模式一定能改善肺癌早期诊断水平明显偏低的不利局面。《共识》及一系列学组工作将全面推进肺癌学科的发展,并在改善肺癌患者预后做出呼吸人的贡献。


专家介绍


陈良安

解放军总医院全军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全军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肺癌学组组长;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副总编;承担863项目首席、国家及军队30余项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奖项等10项;发表论文300余篇,主(参)编专著12部。获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优秀呼吸医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


赵微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部 介入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肺癌学组委员,学组秘书;中国医师协会肺癌工作组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肺结节微创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呼吸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肺癌学组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CMJ》及《Frontiers Oncology》审稿专家;执笔人撰写《2023肺癌早期诊断中国专家共识》、《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ung cancer complicated b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等。


张艰

西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导;西京医院呼吸疾病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胸部肿瘤中心访问学者;负责5项国科金,研究结果发表在CCR、Cancer Research 等国际知名杂志,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学术任职:中华呼吸学会肺癌学组 副组长;陕西省医师协会呼吸分会 会长;陕西省新冠肺炎救治组 副组长;中国肺癌联盟肺癌全程管理委员会 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 9th青委会 副主委。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采写编辑、责编:Jerry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