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抗结核药品」已成为影响耐药结核病防治的大问题?其可及性和患者负担仍是拦路虎
来源: 结核帮 2019-05-22


中国是全球排序第二的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每年发现报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80万,其中约有5.8万是耐多药肺结核患者


然而,每年中国接受耐多药肺结核规范治疗的患者只有6,000人左右。与药物敏感性肺结核6~8个月的一线抗结核治疗相比,耐多药肺结核患者需要同时使用4~5种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18~20个月,而且治疗难度很大,不良反应多,治疗成功率低。全球耐多药肺结核平均治疗成功率仅为50%,中国只有41%。耐药结核病已经成为我国和全球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


WHO于2018年12月和2019年3月分别发布了《MDR/RR-TB 治疗指南》和《耐药结核病整合版治疗指南》。


根据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最新证据,将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二线药物按照优先级别重新分为3组。


其中A组为首选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B组为次选药物,包括氯法齐明、环丝氨酸/特立齐酮;C组是A组和B组药物不能组成有效治疗方案时可以添加的药物,包括乙胺丁醇、德拉马尼、吡嗪酰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链霉素)、乙硫异烟胺或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见表1)。


这一分组与WHO既往的指南有较大变化, 包括将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三种最有效的耐多药肺结核治疗药物列为A组药物,将氯法齐明、环丝氨酸/特立齐酮列入B组,制定方案时优先从A组和B组中选择至少4种有效药物;口服药品优先考虑等。这些变化给耐药结核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我国也将根据WHO指南原则,尽快制定我国耐药结核病诊疗指南。



然而,二线抗结核药物的可及性和患者负担始终是耐多药结核病防治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WHO耐多药结核病治疗指南的更新,我国二线抗结核药品的生产、供应和使用问题越发凸显。包括:


1、生产供应存在问题


氯法齐明是重要的抗结核药物之一,多年来在我国为独家生产,生产供应常常难以满足临床需求。特别是自去年以来,由于企业原因,氯法齐明在国内完全停产,造成市场供应严重短缺。按照WHO新的指南,氯法齐明被列为较为优先的B组,将会有更多的患者在制定方案是选择氯法齐明。药品断货和短缺的问题更为突出。


2、大部分药物价格昂贵


新指南中被列入A组和B组的药物中,大多数价格较为昂贵。如A组中的利奈唑胺,患者如果治疗全程使用,需要近20万元;B组药物中的环丝氨酸,全疗程需要6万余元。WHO新治疗指南推荐方案,药品费用将达到20万元以上。药品价格已经成为影响患者使用的巨大障碍。


3、部分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畴患者经济负担重


在A组药物中,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以及利奈唑胺在国家医保报销目录内,其中莫西沙星和利奈唑胺属于乙类报销,且报销范围不包括耐多药结核病,用于耐多药结核病治疗不能被医保报销,加之价格昂贵,很多患者难以负担。 A组另外一种口服药物贝达喹啉是我国药监局2017年批准上市的新抗结核药物,目前以捐赠项目的方式用于耐多药患者治疗,尚未在中国市场销售,也尚未列入医保。


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2017年版)》中,归入治疗结核病药分类下的有6种(4种甲类,2种乙类),其他都在其他药品分类下(3种甲类,5种乙类)。


二线抗结核药品的可及性已经成为影响耐药结核病防治的大问题


为了耐药结核病患者获得很有效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我国耐药结核病负担,我们呼吁:


1、国家应加大对二线抗结核药品生产及供应的监测。

尤其是对于单一企业生产的药品,更需加大监测力度。各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药品供应情况及时反映。对于氯法齐明近期不能生产、供应的情况,建议采取临时国际采购措施避免影响患者治疗。


2、将更多耐多药肺结核治疗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今年4月17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了《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在此,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和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联合呼吁广大结核病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结核病防治同仁共同努力,推动将更多更好的耐多药肺结核治疗药物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或扩大医保报销范围,通过谈判等手段降低药品价格,争取更好的结核病治疗报销政策,让更多患者可以负担规范有效的治疗,给患者更多治愈的希望。


3、在使用新药的同时,也保护好新药。新药的研发非常困难和耗时。

如果随便使用,新药将很快耐药。因此,必须对新药使用加强管理,规范、合理使用,让新药造福更多患者。希望现在正在实施的国家「新药引入和保护项目」(NDIP)成为更多新药的保护机制。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结核帮」,作者:李亮、刘宇红
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