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里有虫子钻出的「隧道」,咳出烂桃样痰液……多数医生都考虑寄生虫,却为何迟迟无法拍板?
来源: 呼吸界 2018-11-07

推荐语

作为一名工作了近20年的呼吸科专科医生,我们拥有了看病的技能、开检查的技能、与患者沟通的技能,经常自觉在疑难和危重患者中游刃有余,可是还是会碰到一些非常困难的病例。比如这例——曾前往地震灾区的男性被咯血折磨一年多,遍访名医,所有医生都认为要考虑寄生虫,但诊断却迟迟无法「拍板」,沉疴难除……


数年前,我和留永健大夫一起管病房,不在同一组。他收了一位44岁的男性患者,诊断是呼吸科常见的:「咯血、肺部阴影待查」。但是这位患者的病史可不简单

 

因为肺部阴影、血嗜酸细胞明显升高、咯血,患者已经被疾病折磨了一年多。在这期间,他遍访名医,到过国内数家知名医院就诊,甚至之前也曾在我院住院一个多月,做了非常详尽的检查,仍然诊断不明……

 

由于他发病前曾到汶川参与震后重建,所有的医生都觉得要考虑寄生虫的因素,因此反复做寄生虫相关的检查,包括血清学抗体、粪便的寄生虫卵等等,但都没有阳性结果。一年下来,花费十余万元,也未能获得明确的诊断。

 

最后,即使经过多科会诊,仍不能明确嗜酸细胞增多的原因,只能笼统地诊断为「嗜酸细胞增多症」,开始了皮质激素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患者咯血逐渐增加,肺部阴影时轻时重。嗜酸细胞增多症也可以算是一种相对恶性的疾病,患者正当壮年,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病了这么久,不但花费巨大,而且没法继续挣钱养家,非常痛苦。再次入院是下了破釜沉舟的决心,甚至不惜做外科肺活检来明确诊断。


求诊一年多,影像提示的疾病难以解释患者症状?「双轨」征与肺纹理互相交叉?


患者入院之后,留大夫仔细阅读患者厚厚一摞的既往病历和影像学资料,周围一如既往地围着很多进修医生和实习医生……他向来热衷于临床教学和胸部CT的读片,但这次的读片显得更加困难:肺部阴影呈游走性,多发结节和斑片影,还有一些支扩。结合嗜酸细胞升高,呼吸科医生脑海中直接闪现的有ABPA、Churg-Strauss病等,但患者的临床全貌很难用这些疾病解释。更奇怪的是,胸部CT上的这些支气管扩张的「双轨」征,并不像平时所见的典型支扩,因为它们似乎并不沿着支气管的方向走行,甚至还会与肺纹理互相交叉(图1)?!


(图1)


上午的首次查房,留大夫也是一头雾水。但任何嗜酸细胞升高的病例都要考虑寄生虫,肺部的寄生虫主要是肺吸虫。留大夫以前从来没有直接见过肺吸虫的病例,既然收了这样一个病人,他觉得至少应该把肺吸虫的知识补上,中午,离开病房就开始了广泛的检索学习,发现肺吸虫病通常由进食未完全煮熟的河蟹河虾而传染,寄生虫首先入侵消化道,这期间的强烈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腹泻和荨麻疹。肺吸虫在人体内会进一步由腹腔进入胸腔,最后钻到肺里,这个过程中患者会出现气胸。吸虫在肺内穿行定居,肺部影像可能会见到结节、空洞,甚至虫子钻出来的「隧道」


下午再次看病人,重新回顾了病史—— 患者在汶川时曾在河里洗澡并生吃过溪蟹,其后很长一时间都有腹泻和皮肤过敏、发病早期曾经左右两侧都出现过气胸 。至此,整条证据链几乎都连起来了——应该就是肺吸虫病!难怪胸部CT上的「双轨」跟平常所见的支扩不一样,原来它们就是「隧道征」啊!


根据新学习到的信息,肺吸虫在肺内定居后,其虫卵会随患者痰液排出,所以痰液化验往往能有结果。这时候已经下午四点多了,上午送检的痰找寄生虫卵化验单已经回报为阴性。但留大夫已经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忍不住要亲自在显微镜下检查。于是,他对患者说:「再给我留一口痰吧,我很可能在你住院24小时内帮你确诊(这是原话)」。


患者满腹狐疑,毕竟这一年多他已经经历过各路高手,也算是个「老队员」了,多科会诊都未能确定,留大夫的话未免太吹牛了……而且,他最近咳痰主要在上午,是暗红色、像「烂桃」一样的痰,下午则痰很少。但在留大夫的坚持下,患者还是勉强咳了两口很稀的痰,留大夫如获至宝,直奔呼吸科实验室。经过显微镜下半个多小时的仔细查找,奇迹出现了——果然在痰里找到了典型的一端带有帽状结构(卵盖)的金色椭圆形虫卵——肺吸虫虫卵(图2)!徐凯峰大夫当时正好也在实验室,第一个通过显微镜分享了留大夫的狂喜。至此,折磨患者一年多的沉疴终于真相大白。


(图2)


确诊肺吸虫病后,针对性地给予口服吡喹酮治疗。患者症状迅速好转,3天后咯血停止,3个月后复查胸部CT病变明显吸收,嗜酸细胞也降回到正常水平。



我一直想着这位患者的传奇故事。找到肺吸虫卵这件事看似偶然,实际上有其必然的成分。作为一名临床医生,
对于疗效不佳病例的诊断永远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必要的怀疑之心,即使原来的诊断是经过多科会诊或是知名专家的结论
。对于未知的或者理解模糊的知识领域,则应当有随时深入检索学习的习惯。此外,诊断一定是需要辅助科室帮助的,但是很多情况下,
辅助科室的诊断结论要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取舍,而不是作为临床决策的唯一依据
。这些都是临床医生需要具备的技能。


(图3:患者病愈后撰写的感谢信)


成为一名好医生,对患者的责任心、对疾病的敬畏心、对诊断的怀疑心、对知识的渴求心,都不可或缺。


(图4:发表在AJRCCM的相关文章)


作者介绍


田欣伦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感染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疾病预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理事。



留永健


北京协和医院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擅长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分析和诊断。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