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是中国第三大慢性疾病,有近1亿患者。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有多款治疗慢阻肺的药物面世,但在该疾病领域仍面临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如部分患者的症状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面临急性加重的风险等。
日前,在2019慢阻肺合瓴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指出,慢阻肺的诊治要趁早,慢阻肺患者通过长期、规范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联合支气管扩张剂 (双支扩),如噻托溴铵/奥达特罗软雾吸入剂(思合华®能倍乐®)的上市为慢阻肺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为呼吸科医生提供了对抗慢阻肺的有力武器。
慢阻肺治疗现状不容乐观,亟需改善
「慢阻肺治疗在中国的现状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规范。」 钟南山院士举例说道,对于症状较轻的早期患者,若普遍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 类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的获益低而风险高,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但研究发现,在这些患者中,即使不符合指南推荐标准,仍有高达三到五成的患者在用ICS [1]。
图:钟南山院士
大量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慢阻肺治疗中,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治疗,支气管扩张剂(以下简称支扩剂)都更优于ICS。例如,2017年发表于权威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肯定了长效抗胆碱能药(以下简称LAMA)噻托溴铵在慢阻肺早期阶段的重要作用 [2];2017年发表于JAMA杂志的研究则显示,在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以下简称LABA)使用时,双支扩(LAMA/LABA)治疗慢阻肺,也全面优于ICS/LABA [3]。基于强大的循证医学证据,《慢阻肺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倡议(GOLD)》(以下简称GOLD指南)明确指出,支扩剂是慢阻肺治疗过程中控制症状的核心药物。
钟南山院士指出,早诊早治、合理应用ICS、及早使用支扩剂,是中国慢阻肺规范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
经典单支扩,久经考验的核心「担当」
据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荣昌教授介绍, 支气管舒张剂是改善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并对降低急性加重风险有一定作用,是慢阻肺稳定期治疗的一线基础用药。因为支扩剂能持久阻断平滑肌上的M3受体,舒张气道平滑肌、抑制黏液分泌,从而实现全面控制症状 [4]。并且,支扩剂可通过多种机制来预防急性加重的发生,包括减轻过度充气、减少粘液分泌和增加粘液纤毛清除率、减轻症状严重程度以及直接/间接的抗炎特性等 [5]。
噻托溴铵(思力华®)是经典的LAMA,相较于其他LAMA,噻托溴铵对M3受体的亲和力更强,解离速度更慢,临床应用经验更久。作为慢阻肺治疗中的核心药物,思力华®是全球首个吸入长效抗胆碱能药物。它能有效提高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急性加重,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治疗慢阻肺的经典药物。自2006年在中国上市,已拥有12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图:陈荣昌教授
「经典」加「创新」,助力慢阻肺患者更好呼吸
尽管LAMA在控制慢阻肺症状、降低急性加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单支扩对呼吸困难的控制还不够理想 [6],[7]。最新的GOLD指南也明确指出,在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方面,支扩剂联合用药比支扩剂单药治疗更有效 [8]。
双支扩思合华®能倍乐®是在噻托溴铵(思力华®)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思合华®在噻托溴铵基础上加入了全新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 奥达特罗,两种药物可实现机制互补,协同增效,进一步改善慢阻肺的气流受限,从而帮助患者更顺畅的呼吸。
陈荣昌教授指出:大量临床研究数据证明,思合华®能倍乐®能为慢阻肺患者提供超越思力华®的疗效,包括控制慢阻肺症状、降低急性加重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与思力华®相当。更有研究证明,双支扩剂相较ICS/LABA有效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并且不同于其他双支扩剂,思合华®能倍乐®预防急性加重优于思力华®。
慢阻肺治疗,药物与装置「缺一不可」
GOLD指南明确指出,吸入支扩剂是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用于预防或减轻症状的常规基础治疗。除了药物本身以外,吸入装置的规范操作同样重要。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徐剑铖教授指出,目前,医生和患者中均存在对吸入装置和吸入技术认知不足的情况。临床上吸入装置错误操作普遍存在,增加了患者病情波动的风险,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另外,现有的被动吸入装置也不能全面满足患者需求。
图:徐剑铖教授
思合华®通过独创的软雾吸入装置能倍乐®给药,该装置能主动喷雾、易于患者吸入,同时能够稳定递送药物,确保高效肺部沉积,有利于保证药物的疗效。
图:冯耐德先生
目前思合华®能倍乐®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对此,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人用药品业务负责人冯耐德表示:「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在呼吸疾病领域的耕耘已有超过九十年的悠久历史,特别在慢阻肺领域,我们研发、上市了多款优秀的产品。我们很高兴将思合华®能倍乐®带给中国的慢阻肺患者和医生。同时,我们致力于与中国呼吸领域的专家和医生携手,为提高中国慢阻肺诊治水平做出贡献,以造福中国的慢阻肺患者。」
参考文献
[1] Kaplan 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2015.
[2] Zhou Y, Zhong N, Li X, et al. N Engl J Med., 2017; 377:923-935
[3] Horita N, et al. Jama, 2017, 318(13):1274
[4] Casaburi R, et al. Eur Respir J. 2002;19:217-24.
[5] Beeh K M,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7, 196(2): 139-149
[6] Beeh K M, et al. 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17, 196(2): 139-149
[7] Dransfield MT, et al. Prim Care Respir J. 2011;20(1):46-53
[8] 重磅丨GOLD 2019 COPD报告新鲜出炉!http://www.sohu.com/a/274041339_9989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