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在临床医生的工作学习中,阅读、翻译英文文献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关于翻译的建议看似层出不穷,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其中形式一致、保留外文原文、译者按语、问题示例几方面就是闹笑话的「重灾区」……为此,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的宁永忠老师根据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实际案例逐条进行了分析解读。
形式一致
近期翻译CLSI AST News Update(CLSI药物敏感试验新闻)。原文是格式明确的杂志一样的文件,而中译本要在官方英文网站挂出,所以需要在形式上保持一致。
对需要保留形式的翻译有哪些建议?
1、译文的布局要与原文完全一致。对应页码一致。这一点汉语的优势很明显,表达同样内容,汉语占用空间明显小一些(如果换成文言文,会更小 )。页码对应没有难题。
2、文字格式(包括背景等),用格式刷,与英文保持一致;或者直接在英文行文中录入汉字,这样字的大小、颜色、背景等都保持不变。汉语的字体(比如宋体、楷体等),可以自主。建议有明确安排、前后几期一致、文件内部一致。
3、原文的序号,我个人建议保留形式一致,这样便于与英文版本对应。比如罗马大写I、IV、IX这些,不要改动——不要改为汉语一二三、甲乙丙。
4、链接。原文有的字句有链接指向,译文需要保留链接。
保留外文原文
1、专属名词、少见名词,尽量保留原文,方便读者对应。不确定的表达,也可以保留原文
有特别用词,也需要保留(这在文学翻译里多,在科学翻译里少)。
例如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recommend......
两个学会名称,建议保留英文。建议翻译为: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和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ESCMID)推荐......
再例如
......which may include isolates of C. orthopsilosis and C. metapsilosis.
后二者少见,建议翻译为:......包括拟平滑念珠菌(C. orthopsilosis)和似平滑念珠菌(C. metapsilosis)分离株。
2、近似内容,措辞不同,要保留一下外文
比如CLSI AST News Update中,susceptibility pattern、susceptibility profile、antifungal antibiogram三个词都有,建议保留。建议翻译为:敏感性模式(susceptibility pattern)、敏感谱(susceptibility profile)、抗生素谱(antibiogram)。
Monitoring local susceptibility profiles with an antifungal antibiogram is recommended——这是该文的一句话,饶有意趣。怎么翻译?作何理解?
3、明显有层次感、不同程度的表达,需要保留英文
指南的推荐、建议,英语分别是recommend、suggest。二者不同,前面强,后面弱。
鲁炳怀博士提到的,用证据推荐结果时,indicate最强,其次一般是demonstrate、show,最弱的一般是hint。
分层诊断时,用于表示可能性的词possible、probable。二者不同,后者概率高。
加翻译按语、注释
1、原文的用词错误/不严谨、表达错误/混乱、逻辑错误/不清晰,排版的错误、遗漏、不对应,翻译要「译错如错」。同时加按语、注释。
例如:
有一些常见的著名书籍的中文译本,其实翻译错误不少。大家阅读、使用还是要谨慎。
2、原文内容,明确不适合中国(比如药物剂量不同)、明显与中国实际不同(比如磺胺静脉用药,国内没有;比如美国不推荐脑脊液墨汁染色)、明确的与一般理解不同(比如一些概念,如「感染」一词)......如此种种,建议加按语注释,进行说明。
3、原文也有一些表达,译者自己觉得理解可能不太准确;或者译者认为,作者的表达有待商榷(不是明确的错误);或者译者认为,该表达值得推荐、重视......如此种种,可以加按语进行讨论。
这是正常的学术争鸣,业界可以知道双方的思考。
上呼吸道(痰)——这样的表达,我第一次见到。加按语体现我的理解。
因为国内的医学专业翻译文章,罕见按语、注释,我借此和大家强调一下它的意义。
主要是为了使用、实用、适用。错的,或者不适合国内的,一定要说明一下,避免落实时出错误。
体现翻译者、审校者的劳动、思考、水平,乃至取舍、价值观。翻译者、审校者也需要刷一下存在感。
外语文件,大家常常觉得国内不适合;国内文件,有时候缺如或不如预期——比如临床实践指南,确实差强人意。在国内一时半会还编不出来的情况下,有没有中间的过渡状态呢?我认为有。比如热病,比如IDSA指南,授权正式翻译的同时,请大咖点评、按注,这是很好的方式。可惜文学领域有,红学领域有,医学领域就我的愚陋短视,还没有见到。这样在实用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按语、注释、点评,可以进一步减少指南撰写的差距,为国内版本的出现,排除障碍、铺平道路。由此可知,这是专业发展的路径之一。
实际问题示例
翻译比较清苦,不太被大家认同——翻译得好,读者不知不觉;翻译得不好,却会被群起而攻之。而且翻译工作一般对升职称、发文章等,帮助不大,乃至「毫无价值」。所以国内专业人员,着力很少;已有翻译,错讹较多。
素心而言,无论所在领域的水平与国际发展持平,还是相差较远(比如临床微生物学),翻译都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本人非常重视,京港感染论坛也有持续关注。希望各位同道、读者能理解这份苦心。由此,下面所示例子,只为学习探讨,不是批评揭短。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下文示例来自国内正规出版物。非正规出版物(比如近期M100的翻译版本),这里就不讨论了,大家自行比较、谨慎应用。
建议用常用译名
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原因
Resistance一般翻译做耐药、耐药性。翻译成抗药性、抗性,字面上无错。建议用常用译名,如果一定用少见译名,加一下说明和英文。
比如:抗生素产生抗药性(resistance,通常译作耐药性。本文译作抗药性)的原因
建议用规范名称,避免口语
大肠杆菌ATCC 25922
大肠埃希菌是规范名词、专业术语、书面用语。大肠杆菌是口语,不太规范,在专业性的学术文章、书籍里要避免一下。
专业名词避免歧义
除白喉杆菌的棒状杆菌属
西语里,棒状杆菌是英文,棒杆菌属是拉丁文。二者不同,前者包括后者。翻译时,尽量避免歧义。或者是棒状杆菌,或者是棒杆菌属,建议不要出现「棒状杆菌属」。
白喉杆菌,是口语。书面说法是白喉棒杆菌。
肠杆菌?专业名词包括肠杆菌科、肠杆菌属、肠道的杆菌(这个在专业语境里,有时候是泛指所有杆菌——包括阳性杆菌,有时候等同于肠杆菌科),「肠杆菌」所指不明,是歧义词汇。核对原文,是「肠杆菌科」翻译不到位/排版缺漏所致。
前后保持一致
避免同一表达、不同翻译
前图是目录,后图是正文行文。同一词汇,前后不一。
前面提到的resistance也是如此,同一文件,以「抗药性」为主,偶尔可见「耐药性」。
更有甚者,一个IP,全文件有多种翻译——随意性比较大。
注意行文规范,表达符合常理
「携带这些折点值」——常理,数值是无法携带的。
再如,「抗生素产生抗药性」显然不合常理。应该是「细菌产生抗药性」。
注意考虑内容指向的对象、读者心理
措辞合理
临床指南,针对的是作为患者的人,读者也是人。「饲喂」就醉了……因为不太适合,所以不太合适。另一个在流行病学领域用的词「投药」,我个人也不建议应用。建议:饲喂改为给予(符合实际时可以直接用口服),投药改为给药。
明确的错误,要有能力识别
并给出翻译按语、注释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厄他培南天然耐药。如果原文没有写,翻译要指出。
看后面文字,等级是ABC。熟悉指南也知道应该这样。而此处表达却没有ABC,显然是错了。英文原文也错了。所以应该加按语指出错误。
尽可能避免翻译成相反的含义
最后倒数第二句,「这些情况均在表格中没有体现,因为它们是推荐性治疗的一个案例。」——无论如何我也理解不了这句话。查看原文,原来是「这些在表格中一般没有涉及,因为它们不是治疗推荐药物。」正好反了。
尽可能避免无法理解的表达
「抑制性结果可能是不合适的」——我从业16年了,真心看不懂。查原文,suppression of results that may be inappropriate,是「对可能不正确的结果的限制」这个意思。
这种情况引申一下。翻译完,一定要让两个层次的同道看一下:刚刚入门的同道,看看基本表达;资深同道,挑挑专业错误。自己也要一字一字通读几遍,语气流畅性、表达连续性、思维通惯性、风格整体性......把握一下。
Ok,且到这里,且听风吟。也许,有观点觉得翻译一文不名。也许,有观点认为翻译别具意味。写给知者吧——「既见君子,云何其乐!」
作者|宁永忠 - 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
审阅|王辉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志东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