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发表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修订历时近2年,本文简要回顾指南的修订历程、总体原则和指导思想,希望为读者理解指南的内容和合理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诊疗指南上一次修订于2012年启动,发表在2013年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这8年来,国际和国内的慢阻肺诊疗状况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学者在慢阻肺领域的研究也获得了非凡的成就,有必要对指南的内容进行更新,纳入这些新的进展。在指南的更新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回顾修订的历程、总体原则和指导思想,希望为读者理解指南的内容和合理选择应用提供参考。
一、修订历程
(一)指南修订启动
2019年4月21日,由核心组成员陈荣昌教授、康健教授、文富强教授、孙永昌教授、肖伟教授、冉丕鑫教授、杨汀教授等10多位慢阻肺领域专家共同提议,启动慢阻肺指南的更新修订工作。随后经过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工作委员会讨论同意,正式开启了新一轮慢阻肺指南修订之路。
(二)文献检索和热点问题征集
指南修订的第一步工作,需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和形成「需要重点关注和提出建议的热点问题」。2019年6月27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年会(福州)期间召开了慢阻肺指南修订的第2次讨论会,进行了相关热点问题的征集调研工作,并根据热点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遴选参考文献时尽可能考虑我国学者所做的研究结果。
(三)框架和目录的确定
2019年9月20日,在广州召开讨论会,确认总体框架和目录:以我国慢阻肺诊治指南2013年版和慢阻肺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GOLD)2019为参照,形成新的指南目录。
(四)遴选执笔专家
根据目录,遴选在相应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形成撰写专家组。2019年11月1日在中华医学会慢阻肺学术年会(济南)期间,召开全体执笔专家讨论会,明确了章节分工。
(五)修订审稿过程
专家组经过2个月的撰写,完成初稿,并于2020年1月10日在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北京)期间进行第1次审稿,讨论了初稿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改方向。随后,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为积极抗击疫情,暂缓后续修订工作。在疫情得到控制后,2020年7月11日在广州召开了线上视频和线下讨论相结合的第2次审稿会,对修改后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讨论,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并在执笔者按照意见修改后,由不同专家进行交叉审稿,期盼指南内容能够代表专家组的共识,而不是个别专家的观点。经过交叉审稿和修改,2020年9月27日在广州进行统稿,专家组就指南的主要科学问题(如:(1)慢阻肺的定义;(2)筛查问卷;(3)稳定期初始治疗推荐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基本达成共识。根据讨论意见,执笔专家对稿件再次进行修改。2020年12月27日,在广州召开终审定稿会,对修订的细节内容进行详细审阅和讨论,进一步完善指南内容。
二、修订工作中的思考
(一)指南编写的格式
指南撰写的形式多样,是按照临床问题导向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形式或其他循证医学证据等级的格式撰写,还是按照常规文本的格式撰写,是在开启修订工作时就面临的问题。本次指南采用常规文本格式撰写,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沿用我国慢阻肺指南2013版的格式,也与GOLD 2020保持相对一致。(2)本次修订间隔时间长,更新内容多,常规格式有利于读者全面了解慢阻肺,而不是单纯对几个关键问题给出循证医学的等级、证据和推荐意见。
(二)主要目标
指南的主要目的是指导临床一线工作者掌握慢阻肺的临床诊治,提供基本的临床诊治规范。因此,本次修订时我们尽可能覆盖了临床实践中相关的内容,例如药物吸入装置选择等[2]。
(三)与其他指南或专家共识的兼容性
更新我国的慢阻肺指南,既要考虑我们指南的特色,也需要兼顾国际上重要的指南(如GOLD),不宜与其存在明显的冲突。因此,我们在最终定稿时,与刚刚刊出的GOLD 2021进行了比对,没有发现明显冲突的观点或建议。
(四)诊治态度的倾向性
GOLD等国际上著名的慢阻肺诊疗指导文件,主要是依据已经发表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在国际上具有非常高的公信力。然而,对于目前证据尚不充分的问题,GOLD等通常不会给予明确的建议。我国是「慢阻肺大国」,很多专家在慢阻肺领域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体会。因此,对于一些诊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综合目前的证据、临床经验和学术展望,给予相对积极的诊治意见。例如在起始药物治疗建议这一重要的临床问题上,本次指南将LAMA+LABA+ICS三联治疗作为D组患者的可选择方案之一。又如,对A组患者,我们更积极推荐长效支气管舒张剂的早期应用。
(五)未能解决或满足的问题
由于慢阻肺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在本次指南的修订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缺乏足够证据的问题。例如,经过治疗后「稳定」的慢阻肺患者,如何定义?是否可以考虑递减药物?如何选择生物标志物进行个体化的诊疗?不少类似的问题,未能在本指南中给出明确的建议或形成推荐意见,期盼今后有更多的研究结果,指引未来指南进一步更新和完善。
三、结语
在本次指南修订过程中,我们以2013年版为基础,尽最大努力纳入了2013年以来国内外慢阻肺领域诊疗的进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一方面尽可能体现当前已有的证据,另一方面注重个体化评价及临床可操作性。随着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慢阻肺领域的研究工作不断登上世界舞台,相信在下一版指南修订时,我们将能制定更符合我国国情的慢阻肺个体化诊疗方案。
* 参考文献(略)
作者:梁振宇 陈荣昌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深圳市人民医院 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引用本文:梁振宇, 陈荣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修订历程及思考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 44(3): 165-166. DOI: 10.3760/cma.j.cn112147-20210207-00098.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ID:cmjlung)
原链接戳:【述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指南(2021年修订版)修订历程及思考
本文完
排版: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