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与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导致的肺炎较为相似、大多数患者都有接触史……不容小觑的「鹦鹉热衣原体感染」还有哪些特征?
来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2-04-18

鹦鹉热于1879年在欧洲首次报道,1929年曾在美国引起了一场鹦鹉热暴发流行。鹦鹉热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有研究显示导致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中鹦鹉热衣原体约占1%。国内关于鹦鹉热最早的病例报道见于1995年,目前共有19篇文献报道病例25例。由于临床检测困难,相关报道也较少,临床医生在遇到该疾病时极易出现漏诊、误诊。


近年来,得益于检查手段的发展,鹦鹉热的诊断率有所增加。由于传统的诊断方法,如涂片、培养、血清学检查等,对鹦鹉热衣原体检测难度大,常常出现假阴性,目前主要依靠核酸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进行诊断,尤其是mNGS。 PCR可检测鹦鹉热衣原体,但仅在急性期感染期敏感性高,且需临床医生针对性地进行该项检查,然而大多数医院并未常规开展该项检查。 mNGS检查准确率高,可作为疑难或重症病例寻找病原学的重要手段。需注意的是,mNGS检查也有其局限性,不应滥用,除了费用较贵之外,mNGS也常常检出多种同时存在的病原体,检出的病原体是污染还是致病原,需结合临床特征,认真解读,合理诊治。


流行病学史的细致询问十分重要, 大多数鹦鹉热患者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接触史,包括鸟、鸡、鹅等。在《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近期发布的5篇文章、共计15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存在流行病学接触史,1例可疑禽类接触史,5例无鸟类直接接触史。鹦鹉热的症状缺少特异性,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发热、咳嗽、头痛、肌痛、咳痰、寒战、乏力、呼吸困难等,其他相对少见的肺外表现包括精神状态改变、腹泻等。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重症患者常有淋巴细胞绝对值下降,常有肝功能指标中转氨酶升高、低钠血症、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等。影像学表现为 某一肺叶或多个肺叶实变和渗出,重症可伴胸腔积液。合并胸腔积液者肺部病变更重,缺氧更明显,有创通气风险增加。 鹦鹉热的临床表现与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导致的肺炎较为相似,需注意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上,应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按照指南推荐,根据病情轻重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密切观察,若有病原学证据,可针对性进行目标治疗。对于轻症,可酌情选择单药抗感染治疗;若为重症肺炎,则往往需要联合治疗。其中四环素类药物是治疗鹦鹉热的首选药物,大环内酯类为二线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尚需进一步评估。姚秀娟等的文章中提到,其报道的7例患者中有6例在使用莫西沙星下疾病仍进展,对多西环素反应更快。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部分可进展为重症,因此尽早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恰当的抗感染治疗十分重要。 临床医师在前期抗感染疗效不佳、且有可疑流行病学史时,要警惕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应及时取得呼吸道或血等标本进行mNGS检测以明确诊断,尽早给予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由于鹦鹉热衣原体的血清学或PCR检测临床开展医院较少,在无条件进行mNGS检测时,或对于高度疑诊患者,也可及时给予四环素类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引用本文:范红. 鹦鹉热,不容小觑的传染病.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2, 21(1): 1-1. doi: 10.7507/1671-6205.202112059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原链接戳:鹦鹉热,不容小觑的传染病






本文完
责编:Jerry


1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