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十三五”(七)|慢阻肺规范管理的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
来源: 呼吸界 2017-05-12

慢阻肺规范管理的质量控制及评价研究


项目负责人:徐永健

牵头单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研究背景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或“慢性病”)是目前威胁我国民众健康最主要的一大类疾病,慢性呼吸疾病是四大慢病之一,其中慢阻肺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慢性呼吸疾病。


当前阻碍慢阻肺诊疗效果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问题是:①缺乏质量控制指标与评估体系造成各层级医疗机构慢阻肺诊疗过程不规范,治疗效果差异大;②变革性技术研究与推广投入不足造成慢阻肺诊疗新技术缺乏突破,尤其缺乏我国自主研发的仪器与技术,无法实现更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因此,建立不同层级医院慢阻肺的诊疗成熟技术规范管理控制指标,发展慢阻肺更早期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的新方法,是解决目前慢阻肺诊断和治疗困境的关键。


研究内容及目的


本研究围绕慢阻肺成熟技术的规范管理研究、革新技术的临床研发应用两个方面设置以下4个课题:


课题一


建立不同层级医院慢阻肺的诊疗成熟技术规范管理控制指标,并对慢阻肺预防效果、医疗效益、分级诊疗培训体系及效果对比研究,建立慢阻肺诊疗评估体系。


1)在城市以社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我国农村以行政村为研究对象,搭建以社区或村卫生站点、乡镇基层医疗单位(一级医院)、县区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省市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为主体的慢阻肺三级预防综合防治平台,尝试创建具有代表性的慢阻肺规范管理及质量评估试点。


2)在肺功能诊断、影像技术、吸入技术、无创通气、肺康复等方面确立15~20个质控指标,对不同层级医院持续监测以上指标。同时收集慢阻肺诊治医疗资金的投入与病人诊断、治疗和管理的资料,采用卫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进行评价。根据研究反馈的数据信息对初步建立的管理指标及质量评估体系优化修正,最终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慢阻肺规范管理指标及质量评估体系。


3)在评估体系指导下对患者进行长期督导管理,通过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评价该体系的实际应用价值。



课题二


建立和总结 MRI 在慢阻肺早期诊断、分级和表型的诊断标准和技术规范。


1)应用低剂量定量双相CT纵向研究不同级别COPD人群肺部影像学表型,采取阈值分割的方法,评估肺气肿、空气潴留以及气道重塑,得到相应的参数响应图(parameter response mapping, PRM),并与肺功能检查结果比较。


2)采用3D VIBE(volume interpolated breath-hold examination)DCE-MRI分析COPD灌注参数PS、F、νp、νe与PFT、定量CT参数的相关性,评估COPD肺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重构;并研究肺部图像配准方案;比较CC2、Tofts、DP和AATH模型参数的重复可靠性,探讨COPD DCE-MRI最适合数据处理模型。


3)优化3D径向填充轨迹UTE和MRI序列;总结UTE MRI对COPD不同表型病变肺气肿和气道病变显示的敏感性,评估气道重塑。


课题三


采用自主研发的创新仪器——超极化氙-129 气体人体肺部 MRI 仪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发展慢阻肺更早期诊断的新技术和新标准。


1)利用失谐光泵、多级光泵等新技术和新方法优化自主研发的超极化129Xe MRI仪器,获得比传统MRI灵敏度高50000倍的无毒无害的129Xe气体造影剂。发展基于超极化129Xe的磁共振新序列,用于获得肺部气血交换动力学数据;发展基于化学位移饱和转移技术的肺部磁共振成像新序列,用于肺部气血交换功能的可视化探测。


2)在当前的扩散模型基础上,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发展新的扩散模型;在现有的肺部气血交换模型基础上,发展更为精细的气血交换模型;发展基于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方法为基础的肺部气血交换模型,得到反映肺部气血交换功能的新参数。


3)对由课题一提供的慢阻肺患者的肺部微观结构和气血交换功能等参数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基于超极化129Xe磁共振的用于慢阻肺分级、诊疗和早期诊断的新标准。



课题四


研究慢阻肺药物的可视化靶向传输与缓释系统,建立慢阻肺个性化个体化治疗方案。


1)通过19F MRI可视化药物靶向传输与缓释系统可监测药物治疗过程,提供药物-药物反应实时信息,发现治疗慢阻肺炎症反应的新靶标和新途径,进而设计和构建具有良好靶向性且能突破肺部生理屏障的新型药物传输与缓释系统,从而改善慢阻肺药物治疗效果。


2)结合高度19F MRI灵敏的含氟树枝状大分子和嵌段共聚物等显影材料,使之能够同时负载、精确传输与缓释多种慢阻肺的药物,发展慢阻肺个体化治疗。


3)发展高灵敏度超极化129Xe MRI 分子探针,将MRI的检测灵敏度再提高2~3个数量级,从而实现慢阻肺相关标志物和药物的超低浓度检测,评估药物体内分布、释放及靶向效果,同时结合19F MRI、CT、近红外等其他成像手段,实现体内药物输送路径的实时可视化和精确定位。


预期成果与意义



本项目拟通过慢阻肺诊疗成熟技术的规范管理研究、革新技术的临床研发应用,形成优化的临床诊疗路径,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达到提高慢阻肺诊断率及规范治疗率20%以上的总体目标,为我国的慢阻肺规范诊疗路径建立打下基础。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