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十三五”(二)|基于多组学谱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子诊断、分子分型、精准治疗与急性加重风险预警早期模型的系统研究
来源: 呼吸界 2017-04-27

基于多组学谱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子诊断、分子分型、精准治疗与急性加重风险预警早期模型的系统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慢阻肺精准医学研究


项目负责人:文富强

牵头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研究背景


作为呼吸系统常见慢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因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发展与吸烟、空气污染物暴露、油烟粉尘暴露等密切相关。



说其常见,是因为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14%。但同时,目前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中也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首先,慢阻肺早期诊断率低,大部分慢阻肺患者在确定诊断时已发展为中重度甚至极重度;其次,慢阻肺发病机制复杂,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但其治疗却均是以某几种药物为主,缺乏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手段,因此治疗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


研究目的和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文富强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呼吸疾病领域研究优势单位(包括中日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利用目前生物医学界前沿的多组学研究技术,共同制定了名为“基于多组学谱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分子诊断、分子分型、精准治疗与急性加重风险预警模型的系统研究”的慢阻肺精准医学研究方案。



该项目拟通过遗传(基因组学)、环境、患者个体差异(蛋白质及代谢组学)等多个方面,筛查并评估慢阻肺早期诊断标志物,进而探索并建立基于上述多组学技术的慢阻肺早期诊断方法,同时建立基于患者临床特征和多组学特征的个体化分型方案,并进一步在此分型方案上,探索病评估慢阻肺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方案。最后,通过长期随访,探索上述分型方案在慢阻肺长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和价值。


据该项目负责人文富强教授介绍,目前,中国慢阻肺患者高达数千万,而在如此庞大的患病人群中,其治疗手段却是“千人一方”,治疗效果也有好有坏。中国传统医学讲究“辨证施治”,而在西方医学领域,近年来,疾病表型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受此启发,该项目首次创新性地提出利用多组学技术,联合患者临床特征,构建慢阻肺个体化分子分型方案,并以此探索慢阻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让不同临床表型的慢阻肺患者均可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进而减少因疾病控制不佳,反复急性发作而产生的巨额医疗负担。


同时,当前中国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非常低,相当比例的慢阻肺患者诊断时已为重度,治疗反应不佳,预后较差,其原因在于慢阻肺标准诊断方法肺功能对检测设备及检测人员要求较高,难以在广大基层开展。针对此问题,该项目拟利用临床普遍使用的血液样本,开发慢阻肺血液学标志物,从而提高普通人群慢阻肺的筛查率,达到慢阻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进而改善患者预后,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此外,慢阻肺预后评估也是慢阻肺防治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本研究拟基于前述建立的分子分型方案,探讨上述分子分型对于慢阻肺预后的评估价值,以期建立个体化的慢阻肺预后评估体系。


预期成果及意义


日前,该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资助,顺利启动,项目获批经费320万,整个研究将历时3年。目前,慢阻肺精准医学研究在中国尚为空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起步阶段,本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填补中国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引领世界慢阻肺精准防治研究的潮流。


当前,人类健康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有世代更迭的遗传因素,也有诸如雾霾等环境因素,在生物医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综合遗传、环境、个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精准医学将会成为人类应对各方健康挑战的最有力武器。

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