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积极排查 以免漏诊
来源: 呼吸界 2016-12-12

高手出招


你希望见到听到最顶级专家的查房、会诊和疑难病例讨论吗?当你遇到无解的医学难题时,最想得到谁的帮助?看这里,专业高手会让你眼界大开,拨云见日。


病史回顾:


患者,女,40岁,因“胸闷3月余,加重伴咯血1周”收住入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呼吸科病房。三月前开始患者体力劳动后及情绪激动时出现胸闷症状,休息约4-5min后自行缓解。一周前患者胸闷症状明显加剧,伴咯血1次,量约20ml。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斑片状渗出影,伴有心包积液。为明确病因来我院就诊。患者3月前孕10周时曾流产。


入院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示病理性Q波并伴有肢体导联低电压(图1)。完善CTPA检查示:双侧肺动脉栓塞(图2)。根据患者心电图及CTPA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肺血栓栓塞,并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图1:患者入院前2小时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


图2:患者CTPA示:双侧肺肺动脉分之内多发充盈缺损


入院两小时后,患者诉左侧胸壁剧烈疼痛,复查心电图(图3)较前有明显改变,高度怀疑为广泛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予以急查心梗四项:HS-TnT 1965.00pg/ml, CKMB-M 120.60 ng/ml, MYO 207.90 pg/ml, BNP 1121.00 pg/ml。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加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及倍他乐克降低心室率治疗。患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复查心电图符合心肌梗死后心电图演变过程。


图3:aVL导联T波倒置,V2、V3导联可见QS波形,V4-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并可见病理性Q波


同时完善相关检查,CRP 25.4 mg/l,D二聚体 1226.4 ug/ml,IgG aCL 48.76U/ml, IgM aCL 43.83 U/ml。抗GPI –IgM 43.91RU/ml。抗核抗体、抗SM抗体、抗双链DNA抗体、 抗过氧化物酶抗体、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素均为阴性。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临床疑诊抗磷脂综合征,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激素,羟氯喹0.2 bid,必要时给予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置换。


入院后第5天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双眼凝视、左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力4级,肌张力可,双侧巴氏征阳性。紧急行MRI检查示双侧大脑半球及右侧小脑半球多发梗死(急性期),右侧(大面积梗死)为著,予以脱水、利尿等治疗。


病情分析:


因患者病情复杂,特行全院多科查房讨论。患者既往流产史,以“胸闷”起病,依次诊断肺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多系统受累,均为血栓栓塞性疾病,查血抗aCL抗体及抗β2GP1抗体阳性,高度疑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APS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继发性APS的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多见为SLE继发APS)、感染、多种药物使用及肿瘤相关。患者既往无明确用药史,入院评估基本排除自身免疫疾病及感染,而肿瘤相关检查还需进一步明确。经查房讨论后,拟针对恶性肿瘤继发因素进一步明确。

 

根据查房意见,患者再次行胸部CT检查,显示肺门增大,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活检示肺腺癌。


高手支招:山东省立医院朱玲教授


抗磷脂抗体(aPL)主要包括三大类: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抗体以及狼疮抗凝物。这些抗体主要通过作用于磷脂结合蛋白,如β2-糖蛋白、凝血酶原、蛋白S、蛋白C而产生病理作用[1]。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查抗磷脂抗体阳性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并不等同,2006年Sapporo分类标准(也称为悉尼标准)中提出:至少2次相隔不少于12周的检测均为抗磷脂抗体阳性,且5年内出现临床表现 [2-3]。APS相关诊断标准如下表。


表1:1998年日本札幌与2006年悉尼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实验室诊断标准的对比


抗磷脂抗体的出现或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存在相关继发因素,具体如下:


1. 自身免疫和风湿性疾病:与aPL相关的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是SLE。约1/3到1/2的SLE患者会出现aPL;

2. 感染:多种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均与aPL相关;

3. 药物:氯丙嗪、苯妥英、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奎尼丁、α干扰素、阿莫西林、口服避孕药和普萘洛尔等,所产生的aPL通常具有一过性。

4. 肿瘤:包括肺、结肠、宫颈、前列腺、肾脏、卵巢、乳腺和骨的实体肿瘤,以及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髓系和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


随着易栓症在临床上认识的逐渐深入,APS也逐渐为大家所知。但实际上,APS的诊断不能仅依靠aPL的检出,更需要病史、临床表现的支持,同时,当出现相关表现及血清学异常时,需要积极排查继发因素,以免漏诊。


参考文献:

[1] Tincani A, Taraborelli M, Cattaneo R.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nd malignancies[J]. Autoimmunity reviews, 2010, 9(4): 200-202.

[2] Ruiz-Irastorza G, Crowther M, Branch W, et al.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J]. The Lancet, 2010, 376(9751): 1498-1509.

[3] Miyakis S, Lockshin M D, Atsumi T, et al.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an update of t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definit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J].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 2006, 4(2): 295-306.

[4] Finazzi G. The Italian registry of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J]. Haematologica, 1997, 82(1): 101-105

[5] Pham C, Shen Y M.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nd malignancy[J]. Hematology/on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8, 22(1): 121-130.


本文为《呼吸界》原创,转载需授权且标明作者与来源
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