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丨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
来源: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2-01-27

经《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授权转载,原文刊载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年第1期,6页-23页


前言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统称,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并引发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各组织器官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机能逐渐衰减,且常同时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罹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1]。此外,老年人一旦发生感染,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并发症多、治疗效果欠佳,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2],并有可能导致原有慢性病加重,出现临床不良健康结局甚至增加死亡风险[3, 4],增加医疗资源消耗[5]。


一、老年人疫苗接种的获益与指南推荐


预防接种是一种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可提高接种人群的特异性免疫水平,降低感染性疾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6]。接种疫苗还可通过预防感染减缓老年人慢性病的进展,降低慢性病并发症导致不良结局的风险[7]。有研究显示,流感疫苗对我国老年人流感样疾病的预防效果是53%(20%~72%)[8];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 23,PPV23)预防对老年人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IPD)的有效性范围为39%~76%[9, 10];带状疱疹疫苗对60~69岁、≥70岁人群保护效力分别可达97.4%和91.3%[7,11]。在≥75岁老年人中联合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可使全因死亡率、住院率和住院费用分别降低26%、23%和6%~13%[12]。


许多慢性病防治相关指南对老年人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疫苗接种均进行了推荐[13, 14, 15, 16],内容涉及流感、肺炎球菌肺炎、带状疱疹、脑膜炎等。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7],建议老年人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主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老年失能预防核心信息》,建议老年人定期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流感流行季前在医生的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18]。


二、我国老年人疫苗接种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疫苗接种率偏低


在目前明显的感染性疾病负担下,尽管已有疫苗接种获益证据,并被众多权威指南推荐,我国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等疫苗的整体接种率仍偏低。调查显示,2014—2015年我国≥60岁老年人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仅为3.8%[19],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75%的目标[20, 21]。即使在上海、北京、长沙等地,老年人肺炎球菌疫苗的接种率也只有1.9%~5.8%[22, 23, 24],远低于美国的71%和加拿大的58%[25, 26]。


(二)影响疫苗接种率的因素


疫苗接种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医患双方对疾病及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接种费用、疫苗接种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等。


老年人普遍缺乏接种感染性疾病疫苗的意愿。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群对于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的接种意愿率分别只有36.0%、46.9%和49.6%,影响接种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对疫苗的认知、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有无医疗保险等,其中文化程度高、年龄较轻、患有慢性病、收入较低、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接种疫苗的意愿较高[27, 28, 29]。


此外,医生或疫苗接种人员对于疾病和疫苗的认知及态度会直接影响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率。医生对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的健康教育和推荐疫苗接种的建议有助于提高社区老年人疫苗接种率[30]。但目前医务人员对于相关疾病和疫苗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不利于帮助老年人建立正确的认知。有调查显示疫苗接种人员对疫苗的认知存在不足[31],只有59.4%的接种人员认为老年人患肺炎球菌肺炎的比例较高,37.1%的接种人员并不认为接种PPV23对于预防老年人肺炎球菌性肺炎有效果。


疫苗接种的付费方式对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率也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在北京、深圳等采取流感疫苗免费接种政策的地区,≥60岁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率可达50%,但在其他流感疫苗自费接种地区,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率仅4%[32]。成都市自2014年起对≥60岁老年人实施肺炎球菌疫苗接种补助政策,2017年该市老年人群的肺炎疫苗接种率达到42.1%[33]。


三、本共识制订的背景与适用人群


鉴于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医患双方对社区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疫苗认知不足及疫苗接种率低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应着力提高对老年人群接种疫苗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公众的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对适宜接种人员进行疫苗接种的推荐,积极促进老年人建立对感染性疾病疫苗的正确认知,以提高社区老年人疫苗接种率,改善其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科学宣传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相关知识,促进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的接种工作,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来自疾病预防控制、呼吸科、皮肤科及全科医学科等专业领域的专家,基于社区老年人接种疫苗预防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或建议,共同制订了《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鉴于感染性疾病覆盖疾病谱较广,本共识仅针对目前发病率高、疾病负担较重、疫苗相关研究和指南推荐较为成熟的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和带状疱疹疫苗。


流感疫苗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老年人由于免疫反应降低、肺顺应性下降、呼吸肌肌力降低、咳嗽反射减弱、多病共存及营养不良等因素,是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也是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其流感相关住院和死亡风险较高。


一、流行性感冒


(一)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是属于正黏病毒科的RNA病毒。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4型[34]。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蛋白结构和基因特性,可分为多种亚型。目前发现HA和NA分别有18个(H1~18)和11个(N1~11)亚型[35]。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亚型是甲型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病毒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36]。丙型流感病毒仅导致散发病例[37]。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等动物,尚未发现人群感染病例[38, 39]。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传播方式及潜伏期: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其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播(如打喷嚏和咳嗽等),也可经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者间接接触传播,在特定场所也可能以气溶胶的形式传播[34]。常见潜伏期为1~4 d,平均2 d;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排毒期一般持续3~8 d[36]。老年人的病毒清除能力更差,排毒时间更长[40, 41]。


2.流行特点和季节性:流感在温带地区为每年冬、春季的季节性流行和高发[42, 43, 44]。热带地区尤其在亚洲,流感的季节性呈高度多样化,有呈半年或全年周期性流行,也有呈全年循环[43, 44, 45, 46]。北半球通常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5月份间发生季节性流感流行,高峰为1—2月份[47]。甲型流感在我国北纬33°以北的北方省份呈每年1—2月份单一年度高峰;在我国中纬度南方省份,除每年1—2月份外,夏季(6—8月份)也可流行,即呈双周期高峰;我国北纬27°以南的最南方的省份则在每年4—6月份呈单一年度高峰流行[48]。乙型流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呈单一冬季高发[48]。我国乙型流感的流行强度总体低于甲型,但在部分地区和部分年份却高于甲型[49]。


3.临床特征[34,36,50]:流感一般为急性起病,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 ℃,可有畏寒、寒战,多伴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轻症流感常与普通感冒表现相似,但其发热和全身症状更明显。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多于发病3~5 d后逐渐消退,全身症状好转,但咳嗽、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重症病例可出现病毒性肺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肺外表现及多种并发症。


流感的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相关检查包括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和血清学检测。


二、流感疫苗


(一)流感疫苗的种类与机制


国外已批准上市的针对老年人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和四价标准抗原含量和高抗原含量灭活疫苗、含佐剂三价灭活疫苗、重组疫苗。我国已批准上市的针对老年人的流感疫苗只有鸡胚培养的三价和四价标准抗原含量灭活疫苗,其中三价疫苗的抗原组分含有A(H3N2)亚型、A(H1N1)亚型和B型毒株的一个系(Victoria系或Yamagata系),四价疫苗的抗原组分含A(H3N2)亚型、A(H1N1)亚型以及B型两个系[51]。三价灭活疫苗有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可用于6月龄及以上人群接种,其中0.25 ml剂型适用于6~35月龄婴幼儿,0.5 ml剂型适用于36月龄及以上人群接种[36]。三价减毒活疫苗是用于3~17岁人群的冻干制剂,每剂次0.2 ml[16]。四价灭活疫苗是裂解疫苗,可用于36月龄及以上人群接种,有0.5 ml一种剂型[36]。对可接种疫苗的人群,两种疫苗可自愿接种任一种,无优先推荐[36]。


流感疫苗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主要通过流感疫苗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流感病毒表面糖蛋白的相应抗体从而发挥作用[52]。接种流感疫苗后机体内血清抗体水平通常在2~4周达到高峰,而老年人可能需要至少4周才能达到抗体高峰[53, 54]。细胞免疫主要通过CD8+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55],而老年人体内T淋巴细胞数目减少且增殖能力下降,因此老年人免疫应答反应相对较低[52]。与标准抗原含量或抗原单独使用疫苗相比,高抗原含量或含佐剂的流感疫苗可增强机体对流感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和抗体应答反应[52,56]。


流感疫苗的保护作用可持续6~8个月[57],接种1年后血清抗体水平显著降低[36]。世界卫生组织每年会依据下一个流行季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预测结果对推荐的流感疫苗组分进行相应更新。即使流感疫苗组分与前一季完全相同,由于多数接种者的抗体滴度已显著下降,无论前一季是否接种流感疫苗,仍建议在当年流感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以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36]。


(二)疫苗接种效果


Meta分析结果表明,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流感病毒的保护效力为58%[58]。我国研究结果显示,流感疫苗对≥60岁老年人的流感样疾病的预防效力是53%(20%~72%)[8]。


流感疫苗可降低老年人流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老年人慢性疾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流感相关住院率及死亡率[36]。Beyer等[59]针对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流感疫苗能帮助老年人预防28%的流感相关并发症、39%的流感样症状、49%的确诊流感。


(三)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常见的不良反应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通常较轻微,几天内可自行消失,严重不良反应极少出现[36,51]。


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监测显示,1990—2005年≥65岁老年人接种三价灭活流感疫苗的总不良反应率约为1.65/10万剂[60]。三价和四价灭活流感疫苗在安全性上没有显著差别,国产和进口流感疫苗在安全性上没有显著差异[51]。我国一项研究显示,人群接种国产流感裂解疫苗和2种进口流感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76%、4.10%与3.54%[61]。另一项针对≥60岁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老年人接种流感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5%[62]。美国有研究显示,高抗原含量灭活疫苗和标准抗原含量灭活疫苗在接种后180 d内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人数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含MF59佐剂的三价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多于非佐剂疫苗,但2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接种后的第3天几乎无差别[64]。美国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四价重组流感疫苗与四价标准抗原含量灭活流感疫苗在≥50岁人群中接种后6个月内均有少数人出现了常见的严重不良事件,但这些事件的发生均与试验疫苗无关联[65]。


三、疫苗接种建议


(一)接种对象


我国历年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以及2018年《老年人流感和肺炎链球菌疫苗接种中国专家建议》均建议≥60岁老年人每年接种流感疫苗[16,36,52]。尤其是以下对象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重症流感的发生风险[36,52]:①居家老年人;②养老院、福利院、长期护理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的老年人及员工,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风险;③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单纯性高血压除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等慢性病以及患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人。


(二)接种时机


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且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的抗体的滴度在6~8个月后开始衰减,因此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我国各地每年流感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同,为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保护,建议在当年疫苗可获得后尽早接种,最好在10月底前完成接种;10月底前未接种的对象,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在同一个流感流行季节,已完成流感疫苗接种的人无需重复接种[36]。


(三)接种方法


灭活流感疫苗采用肌内注射(皮内注射制剂除外)进行接种。成人选择上臂三角肌接种疫苗。每次接种1剂,每剂0.5 ml[36]。


(四)接种禁忌证


对疫苗中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裂解剂及抗菌药物)过敏者禁止接种[36]。伴或不伴发热症状的轻、中度急性疾病者,建议症状消退后再接种[36]。具体疫苗产品的禁忌证应参考产品说明书和医生的建议。


(五)不良反应


灭活流感疫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全身反应和接种部位局部反应,一般在注射后1~2 d自然消失,无需治疗[47]。局部反应主要有接种部位红晕、疼痛、肿胀、硬结、烧灼感等[51]。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头晕、头痛、嗜睡、乏力、肌痛、周身不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51]。严重不良反应极罕见,如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惊厥、一过性血小板减少、脑脊髓膜炎、神经痛、神经炎、感觉异常、吉兰-巴雷综合征[47]。


(六)注意事项


1. 因为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天,如果在接种前或接种后立即暴露在流感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仍有可能感染流感[52]。


2. 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失效者,疫苗浑浊或外观异物者均禁止使用[36]。


3. 禁止在同一容器内将流感疫苗与其他疫苗混合后接种,同时接种2种及以上疫苗应选择在不同部位[52]。


4. 接种现场随时准备肾上腺素等药品和抢救设施,以防接种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36]。


5. 发热、急性感染期和慢性病急性发作期应待病情好转症状消退后再接种[52]。


6. 接种对象应于接种后在接种现场留观30 min[36]。


7. 灭活流感疫苗与其他灭活疫苗及减毒活疫苗如肺炎球菌疫苗、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水痘疫苗、麻腮风疫苗、百白破疫苗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但在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后,必须间隔>28 d才可接种其他减毒活疫苗[36]。此外,≥65岁老年人可同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36]。


根据我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的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间隔应>14 d[16],即可在接种流感疫苗14 d后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或者在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程序14 d后接种流感疫苗;或者在两剂新冠病毒疫苗之间接种流感疫苗,即在接种第1剂次新冠病毒疫苗14 d后接种流感疫苗,再间隔14 d后接种第2剂次新冠病毒疫苗。选择两剂新冠病毒疫苗之间接种流感疫苗同时需遵循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剂次和间隔的要求[16]。流感疫苗与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种间隔须依据两种疫苗的接种指南进行及时更新。


为避免可能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应在接种前告知接种医生正在或近期曾使用过的任何疫苗、药物或治疗[36]。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可能影响接种后的免疫效果[36]。在服用流感抗病毒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期间,可以接种灭活流感疫苗[36]。


肺炎球菌疫苗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是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中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又称肺炎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因。同时,肺炎球菌也可以引起菌血症、脑膜炎等威胁老年人的健康。肺炎球菌疫苗可有效预防肺炎球菌感染,降低上述感染的发生率。鉴于肺炎球菌疾病所造成的沉重的直接和间接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在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分级中,将肺炎球菌感染确定为需要“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的情况[66]。


一、肺炎球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和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


(一)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是革兰阳性球菌,带荚膜,兼性厌氧,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肺炎球菌的致病机制包括黏附、炎症反应、细菌产物的细胞毒作用等。荚膜多糖是肺炎球菌的重要致病因子,根据荚膜多糖的抗原性不同,肺炎球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目前已经发现90多种血清型[67]。不同血清型肺炎球菌的存活能力和致病力存在差异。


肺炎球菌可通过气溶胶或飞沫吸入,在鼻咽部定植,40%~50%的健康成人鼻咽部有肺炎球菌定植,可持续4~6周,吸烟者携带肺炎球菌比不吸烟者更为常见[68]。肺炎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定植的肺炎球菌在通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当宿主出现防御功能受损、抵抗力下降、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情况时,含肺炎球菌的口咽部分泌物吸入后可引起肺炎。肺炎球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造成感染。当肺炎球菌入血时可以引起菌血症,穿过血脑屏障可以引起脑膜炎。定植于鼻咽部的肺炎球菌可移行至鼻窦引起鼻窦炎,或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肺炎球菌病是肺炎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总称,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分为IPD和非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non-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NIPD)。IPD是指肺炎球菌侵入原本无菌的部位和组织所引发的感染,主要包括菌血症、脑膜炎、菌血症性肺炎等。NIPD是指肺炎球菌引起与外环境相通部位的感染,主要包括鼻窦炎、中耳炎和非菌血症性肺炎等。


临床上对于肺炎球菌感染的判断往往需要结合本地区病原构成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包括病原构成以及细菌耐药情况)、细菌培养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判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常不具备病原菌分离和培养所需的条件,可采用经验性治疗。病原未明时也采取同样的策略,当肺炎球菌感染明确后,则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肺炎球菌曾经对几乎所有用于治疗其感染的抗菌药物均敏感。20世纪70年代末,青霉素的广泛使用导致青霉素耐药的肺炎球菌出现并暴发流行。随后,肺炎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谱和耐药率均逐渐增加,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近年来,肺炎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和磺胺类等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已构成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显示,≥65岁老年人感染的肺炎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53.6%,部分菌株对青霉素已高度耐药,对头孢呋辛的耐药率为46.4%,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高达94.2%[69]。


对于不同程度的肺炎球菌耐药,临床上应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如加大青霉素等主要抗菌药物的剂量、选择其他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菌素类乃至糖肽类抗菌药物等)进行治疗。肺炎球菌耐药菌所致感染的预后较差。


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通过阻断肺炎球菌的定植和传播,达到减少肺炎球菌感染的目的。同时,接种疫苗也能降低耐药菌株的定植率,进而阻止细菌耐药率的持续升高[70]。因此,肺炎球菌疫苗接种是改善肺炎球菌耐药的重要手段。


(二)流行病学


1.肺炎球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临床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而肺炎球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71]。在美国,每年每10万成年人中约有650人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年龄≥65岁的老年人群中,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年住院率约为2 000/10万,大约为一般人群的3倍,表明每年有2%的老年人因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72, 73]。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全国肺炎出院人数为359.2万人,≥60岁的老年人占 17.2%,病死率为0.49%[74]。


抗菌药物时代之前,95%的肺炎由肺炎球菌感染引起。近年来,病毒和非典型病原微生物(主要为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所致疾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但肺炎球菌仍然是门诊、住院以及重症监护室等所有各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肺炎球菌感染可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和生产力损失。美国2010年的数据显示,在≥50岁的美国人中,每年由肺炎球菌感染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分别为37亿美元和18亿美元[75]。


2.IPD:无论免疫功能是否正常,肺炎球菌都是菌血症的重要病因。肺炎球菌菌血症可以伴有肺炎,也有无肺炎而直接发生菌血症的情况。肺炎球菌菌血症可导致脑膜炎、腹膜炎、回肠炎、关节炎和/或心内膜炎。


IPD的发病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地理位置、季节、血清型流行情况、年龄、共存疾病和疫苗接种情况。IPD发病率最高的人群是≥65岁成人、<2岁儿童和存在某些基础疾病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76]。


(三)临床特征


1.肺炎球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常骤然起病,表现为发热、寒战、咳嗽和胸痛。随着年龄的增加,症状往往变得不典型。老年患者可能首发表现为意识模糊或谵妄。肺部查体可见肺实变体征,可有湿性啰音。多数患者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胸部X线片或CT可见“大叶性肺炎”表现,以肺叶或肺段分布为特征。肺炎球菌肺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菌血症及转移性感染,如胸腔积液、脓胸等。


2.IPD:IPD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感染的原发部位和是否存在菌血症。肺炎球菌脑膜炎是肺炎球菌菌血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化脓性并发症。即使经过治疗,肺炎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仍高达20%~30%[77]。IPD的其他表现包括腹膜炎、阑尾炎等。IPD患者的辅助检查常见白细胞增多及贫血。血培养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IPD的发生风险与部分血清型密切相关,也与呼吸道病毒感染相关,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呼吸道上皮细胞肺炎球菌黏附受体的表达增强有关。


二、肺炎球菌疫苗


(一)疫苗的种类与机制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肺炎球菌疫苗有2种,分别为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neumococcal polysaccharide vaccine,PPV)和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PCV)。两种疫苗均由最常引起侵袭性疾病的肺炎球菌多糖抗原制成,因为制作的方法不同,两类疫苗引起的免疫应答也不相同。


1.PPV:PPV于1977年在美国上市,由部分纯化的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制成。PPV23含有23种最常引起IPD的肺炎球菌血清型纯化荚膜多糖混合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剂型。PPV23的血清型曾经覆盖85%~90%的肺炎球菌疾病的病因,但目前的覆盖率为50%~60%[78]。在中国,PPV23包含的23种血清型覆盖了87%导致IPD和53%导致NIPD的血清型[79]。研究显示PPV23诱发的抗体应答会在接种5~10年内减弱,并在10年时接近免疫前水平。所以在PPV接种后每5~10年应对有感染风险者进行复种。


2.PCV:PCV通过将肺炎球菌荚膜多糖与载体蛋白共价结合,使荚膜多糖抗原由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转变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使2岁以下的婴幼儿在免疫后能产生良好的抗体应答,且能产生免疫记忆,因此PCV适用于婴幼儿。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包含13种荚膜类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PCV剂型,这13种血清型中有12种与PPV23的血清型相同。


PCV也可刺激黏膜免疫,从而根除鼻咽部的肺炎球菌定植。因此,PCV可显著降低疫苗覆盖血清型的肺炎球菌携带。婴幼儿是肺炎球菌的主要宿主,所以在该群体广泛使用PCV可显著降低成人疫苗覆盖血清型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二)疫苗的效果及安全性


1.疫苗接种效果:PPV23可帮助56%~85%的成人抵御IPD[80]。PCV的广泛应用使儿童和老年人中相关血清型细菌感染减少了90%以上[81]。国内有研究显示,PPV23接种追踪1年后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和住院频率均有下降,保护效率分别为69.7%、72.6%和65.9%[82]。西班牙一项历时3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2008—2011年,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中,5年内接种过PPV23者较未接种者肺炎球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肺炎下降了51%[83]。以色列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在≥65岁的老年人中,接种PPV23可显著降低IPD风险达42%,在65~74岁老年人中可进一步降低IPD风险达46%[84]。我国的另一项研究显示,接种PPV23可以使肺炎球菌疾病的发病率降低,其中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率、IPD发病率及总住院率均有下降,且在老年人具有成本效益[85]。


在我国,PPV23是目前唯一用于老年人肺炎球菌感染预防的疫苗。PCV13疫苗已上市,但尚未获得批准用于老年人。


2.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根据临床试验、上市后观察、文献综述等回顾,PPV23单独接种、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以及复种的安全性良好。注射部位反应是成人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86, 87],常见的注射局部反应为接种部位疼痛、红肿等。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症状会限制手臂运动。注射部位反应通常会在3~4 d内自行消退。非甾体类消炎药和热敷有助于缓解疼痛。全身反应在儿童主要为发热、易激惹等,在成人和老人中主要为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关节痛等,症状轻微且具有自限性。


1990—2013年美国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VAERS)对PPV23上市后长达24年的监测中,未发现严重的不良事件。对 PPV23安全性进行评估,其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中最常见的是局部反应,分别为接种部位红(28%)和疼痛(25%)[88]。VAERS获得的关于PCV13的安全性数据显示,在19~65岁成人中,接种后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也是局部反应,分别为接种部位红和接种部位疼痛;在>65岁老年人中为接种部位红和接种部位肿[89]。


我国2009—2010年一项对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面积使用PPV23的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样本量接近15万人,显示0~7 d内局部反应分别包括接种部位发红、肿胀、硬结、疼痛、瘙痒和皮疹,发生率均<1%[90]。来自我国多个省市不同地区对≥60岁老年人接种PPV23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显示,不良反应中以局部反应居多,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红肿和硬结,一般不超过3 d[91, 92]。


我国开展的大规模PPV23 Ⅳ期临床安全性观察及上市后的AEFI数据监测均显示PPV23安全性良好,全身不良反应轻微,可能发生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头痛、乏力/嗜睡、烦躁、恶心/呕吐、腹泻、过敏性皮疹等,其中发热发生率最高,仅为1.2%,其余发生率均<0.3%[90]。≥60 岁老年人接种PPV23发生的全身反应主要为发热、血管性水肿和淋巴结肿大,均可在7 d内缓解[91]。


三、疫苗接种建议


(一)接种对象


1.年龄≥65岁者。


2.患有慢性疾病人群,如患慢性肺部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者等;存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情况,如脾功能受损(先天性或获得性无脾)、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慢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存在需要化疗的实体瘤、器官移植者等;有脑膜炎风险者,如脑脊液漏、人工耳蜗植入者等;酗酒吸烟者。


3.复种:既往接种过≥1剂PPV23且年龄≥65岁者,应再接种1剂 PPV23,与上1剂接种间隔至少5年;有脾功能受损、脑脊液漏、人工耳蜗植入等情况者,可以每5~7年复种1次。


(二)接种时机


全年均可接种。择期行脾切除术时,应至少在术前2周,最好在术前1个月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三)接种方法


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首选上臂三角肌注射。每次接种1剂。


(四)接种禁忌证


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中度或重症的急性疾病,无论是否发热,接种疫苗应谨慎,即各方权衡疫苗接种利弊后方可接种,如非必须,可推迟到康复后再接种疫苗。


(五)不良反应


老年人接种PPV23后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发热、寒战、肌肉酸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症状轻微且具有自限性。其他全身不良反应包括虚弱、乏力和头痛等。


部分PPV23接种者有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和红斑等轻度的局部反应,一般持续时间在48 h以内。如果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或是第2次接种,则上述局部反应会相对常见,但很少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


(六)注意事项


1.对于有严重心肺疾病,尤其是心功能和/或肺功能受损者,接种疫苗时的全身反应可能引发生命危险,须慎用或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接种疫苗后应留观至少30 min。


2.对于有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功能障碍或接受抗凝治疗者,肌内注射时应非常谨慎。应在凝血功能经治疗达到安全水平后方可注射,注射时采用细针,注射后压迫至少2 min。


3.遇有发热、急性感染或其他急性重症疾病、慢性病急性发作等情况,应暂缓接种。


4.禁止与其他疫苗混合后接种,如需同时接种其他疫苗,则应选择不同的部位注射。


5.严禁静脉注射。


6.接种时,应准备肾上腺素等药物,以备在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


带状疱疹疫苗


一、带状疱疹


(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的病原体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VZV属于人类疱疹病毒α科,是一种DNA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具有高度传染性。该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人是VZV的唯一宿主。VZV可通过飞沫和/或接触传播。机体初次感染VZV的临床表现为水痘或隐匿感染,病毒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随着年龄增长或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VZV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下降,带状疱疹的发生风险增加,潜伏在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复制,通过感觉神经轴突转移到皮肤,引起带状疱疹[93]。


(二)流行病学


1. VZV感染情况:带状疱疹是由于原发性感染VZV罹患水痘或隐性感染后潜伏病毒的再激活导致,因此VZ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可反映人群中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在美国儿童水痘疫苗获批之前,20~29岁人群中95.5%、30~39岁人群中98.9%和>40岁人群中99.6%以上的人曾感染过VZV[94]。据估计,带状疱疹的终生患病率为10%~30%[95]。我国部分省市也开展了VZV的血清学调查,北京市朝阳区的调查结果显示,31~70岁人群中96.56%曾感染过VZV[96];上海市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人群中42.78%曾感染过VZV,7岁以前人群感染率为45.9%,40~50岁人群中100%曾感染过VZV[97];广州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50岁人群中100%曾感染过VZV[98]。


2. 带状疱疹发病情况:全球不同国家的全人群年龄调整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3~5)/千人年[99]。带状疱疹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从<10岁儿童的0.74/千人年增加到80~89岁人群的10.1/千人年[100];50岁开始发病率明显上升,60岁人群发病率达(6~8)/千人年,80岁老年人带状疱疹发病率达(8~12)/千人年[99]。研究显示,我国大陆≥50岁人群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为(2.9~5.8)/千人年,我国台湾地区所有年龄组带状疱疹发病率为(4.04~6.89)/千人年[101]。


带状疱疹住院率为(2~25)/10万人年,住院患者占带状疱疹患者总数的29%~42%[99]。该病住院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上升,大多数住院病例为≥50岁的中老年人。带状疱疹总体复发率为1%~6%,死亡率为(0.017~0.465)/10万人年[99]。免疫功能低下是带状疱疹复发的危险因素,一项队列研究发现免疫功能低下者复发带状疱疹的风险约为普通人群的1.4倍 [102]。


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病情况:PHN是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出现的一种持续性疼痛综合征,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目前国际上对PHN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国外最常用的定义为带状疱疹皮疹出现后至少持续3个月的疼痛[103]。我国《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将PHN定义为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04]。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50岁患者更有可能发生[103];≥60岁和≥70岁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者分别约为65%和75%[104]。30%~50%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105]。我国尚缺乏PHN相关研究数据,据资料估计我国约有400万的PHN患者[104]。


4.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病情况:常见慢性基础疾病是带状疱疹及PHN发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严重程度要高于非慢性病患者。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病风险增加2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病风险增加41%,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带状疱疹发病风险增加34%,慢性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是非慢性病患者的1.23~2.08倍[106]。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的患者带状疱疹急性期及发病1个月时,疼痛强度显著高于无基础疾病患者[107]。另有研究发现基础疾病也是发生PHN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PHN的风险是无基础疾病人群的4.3倍[108]。


(三)临床特征


带状疱疹患者常先出现轻度的前驱症状,如发热、乏力、全身不适、局部淋巴结肿大以及患处皮肤的灼热、感觉过敏或神经疼痛等。这些症状可先于带状疱疹皮疹数天出现,少数情况下仅有前驱症状而无皮疹发生,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皮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颅神经(最常见为三叉神经单支受累)、腰骶部神经支配区域[105]。典型的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而不融合的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继而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周围绕以红晕。皮疹常沿外周神经呈带状分布,多发生在单侧,一般不跨越正中线。若无继发感染,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年轻患者病程2~3周,老年患者为3~4周甚至更长时间。


神经痛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疼痛一般呈阵发性、针刺样、烧灼样或感觉过敏。老年患者疼痛明显,常剧烈难忍,且在皮疹消退后可持续数月或更久。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和PHN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及情绪,扰乱正常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者可导致精神障碍和抑郁[104, 105]。


除经典型带状疱疹外,还有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顿挫型带状疱疹、无疹性带状疱疹、播散性带状疱疹等特殊临床类型;此外,带状疱疹若侵犯神经系统大脑实质和脑膜、内脏神经纤维等均可引起相应临床症状。


二、带状疱疹疫苗


(一)疫苗种类及机制


带状疱疹疫苗分为两种: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和重组带状疱疹疫苗(recombinant zoster vaccine,RZV),截至目前仅RZV在我国批准上市。RZV是一种含有重组糖蛋白E(gE)和新型佐剂(AS01B)的亚单位疫苗。gE是表达于被感染细胞表面最丰富的糖蛋白,也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主要靶点。AS01B可通过增强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呈递作用来提高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由于RZV是非活的亚单位疫苗,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并非该疫苗的禁忌人群。


(二)疫苗接种效果


1. 一般人群: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RZV在年龄≥50岁受试者中保护效力为97.2%,其中50~59岁人群为96.6%,60~69岁人群为97.4%,不同年龄组的保护效力无明显差异[109]。在年龄≥70岁的受试者中疫苗保护效力为91.3%,其中70~79岁人群为91.3%,≥80岁人群为91.4%,RZV对≥70岁人群的保护效力略低于≥50岁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


2. 有带状疱疹病史的人群:既往患过带状疱疹的个体可以通过接种RZV来预防带状疱疹的复发。临床数据显示,具有带状疱疹病史的个体接种RZV后能够产生并维持较高的免疫原性。两剂次疫苗接种1个月后有90.2%的受试者产生免疫应答[111]。


3. 合并基础疾病的人群:Ⅲ期临床研究纳入13 881例患有基础疾病的受试者,对患有常见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哮喘、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的受试者接种疫苗后的保护效力进行事后分析,结果显示在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RZV保护效力在84.5%~97.0%,与总体保护效力相一致[112]。


4.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受试者完成移植后50~70 d接种RZV,该疫苗的保护效力为68.2%[113];肾移植术后4~18个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正在接受或已经完成免疫抑制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实体肿瘤正在接受或准备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受试者接种RZV后均产生较高的免疫应答[114, 115, 116, 117]。


5. 保护效力的持久性:Ⅲ期临床试验显示,疫苗保护效力4年内无明显下降,疫苗接种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4年的保护效力分别为97.6%、92.0%、84.7%和87.9%[110]。关键性Ⅲ期临床试验扩展研究的中期结果显示,从疫苗接种到接种后平均7.1年间,疫苗总体保护效力为90.9%;在疫苗接种后5.1~7.1年间,疫苗总体保护效力为84.0%[118]。长期随访研究显示,在首次接种RZV 10年后,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比接种前分别高6.0和3.5倍。基于10年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通过模型预测疫苗接种20年后,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仍高于接种前水平[119]。


(三)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在18个国家开展的8项研究中,纳入29 965例受试者,其中15 264例接种RZV,疫苗接种后1年的安全性观察显示,严重不良事件、致命性严重不良事件和潜在免疫介导性疾病的发生率在接种疫苗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无明显差异[120]。Ⅲ期临床研究[109, 110]通过填写接种后7 d内的日记卡收集不良事件,显示≥50岁人群的接种疫苗组和安慰剂组的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疼痛78%和11%、发红38%和1%、肿胀26%和1%;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疲劳46%和17%、肌痛46%和12%、头痛39%和16%、寒战28%和6%、发热21%和3%、胃肠道症状18%和9%,接种疫苗组均高于安慰剂组。接种疫苗组和安慰剂组的三级不良事件报告率分别为16.5%和3.1%,其中三级局部不良反应报告率分别为9.4%和0.3%,三级全身不良反应报告率分别为10.8%和2.4%。此外,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种RZV后未出现疫苗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所有安全性结果都是预期并可接受的[113, 114, 115, 116, 117]。


真实世界数据显示[121],2017年10月13日至2019年2月10日期间,估计分发了930万剂疫苗,大部分分布在美国,共收到了15 638份涉及RZV的自发不良事件报告,95.3%的报告被归类为不严重。按年龄或性别进行分析,显示50~69岁不良事件发生比例最高,为62.1%;女性不良事件发生比例高于男性,为66.7%。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与临床试验中观察到的已知RZV反应原性特征一致,包括接种部位反应、发热、寒战、疲劳、头痛。


三、疫苗接种建议


(一)接种对象及接种时机


1. 一般人群:RZV用于≥50岁的人群预防带状疱疹。


2. 有带状疱疹病史的人群:基于带状疱疹复发和接种RZV后的免疫原性证据,很多国家都提出既往患过带状疱疹的人群可接种RZV以防止复发,但接种时间略有不同。美国预防接种咨询委员会(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ACIP)指出,带状疱疹患者应等待疾病急性期结束且症状消失后再行RZV接种[122]。加拿大全国免疫顾问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NACI)建议应在带状疱疹发作后至少间隔1年再进行RZV接种[123]。奥地利疫苗接种委员会指出≥50岁成人初次发生带状疱疹数年后和带状疱疹复发后急性症状消失后(至少间隔2个月)都可以接种RZV[124]。对于带状疱疹发病期患者,建议带状疱疹急性期结束且症状消失后再接种RZV[122]。


3.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美国ACIP明确指出,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肺病和肿瘤等基础疾病是发生带状疱疹和PHN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病情稳定时推荐接种RZV[122]。


4.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现有研究显示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接种RZV后可产生较高的免疫应答[113, 114, 115, 116, 117]。美国ACIP建议在接受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如泼尼松<20 mg/d)的患者和可预见的免疫抑制人群或从免疫功能低下疾病中康复的人群接种RZV[122]。加拿大NACI建议对于即将开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人群,可在治疗前至少14 d接种RZV[123]。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推荐≥18岁有患带状疱疹风险的人群接种RZV[125]。因此,作为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推荐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RZV以预防带状疱疹。


(二)接种方法


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目前国内批准上市的疫苗由2剂组成,每剂0.5 ml,第2剂与第1剂接种间隔2个月。如需改变免疫程序,第2剂在第1剂后2~6个月之间接种[47]。


(三)接种禁忌证


对RZV的活性成分或任何辅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不良反应


1. 常见不良反应[47]: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寒战、疲乏、胃肠道反应等)和接种部位局部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等),一般为轻至中度,且1~3 d可自行缓解,无需治疗。


2. 罕见不良反应[47]: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等超敏反应可给予抗过敏治疗;过敏性休克及喉头血管性水肿应立即采用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等抢救措施。


(五)注意事项


1. 如果接种者患有急性发热性疾病,应推迟接种时间。

2. 严禁通过静脉或皮内注射该疫苗。

3. 禁止与其他疫苗混合后接种,如需同时接种其他疫苗,应选择不同部位接种。

4. 接种现场随时准备肾上腺素等药品和抢救设施,以备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进行急救。

5. 接种对象应于接种后在接种现场留观30 min。


社区老年接种者健康管理与健康教育


一、健康管理


(一)建立健康档案


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档案内容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医疗健康信息等并进行评估,针对其主要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管理服务,并记录在档案中。


(二)定期健康随访


评估老年人健康变化情况;将日常医疗卫生服务与目标疾病患者的筛查有效结合,在老年人就医或体检过程中主动发现常见感染性疾病的高危者。


(三)评估是否有相关疫苗接种禁忌证


评估老年人疫苗接种禁忌证,对无相关禁忌证的老年人推荐疫苗接种,并说明疫苗接种前后相关注意事项、预约接种路径等;对有禁忌证的老年人做好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


(四)做好疫苗接种后随访工作


要做好疫苗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对于一般预防接种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对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126]给予及时救治,必要时及时转诊,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由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社区老年人认识到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以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普遍性、发病后的严重性以及积极预防的有效性,提升老年人疫苗接种意愿,提高接种率。


(一)社区医务人员应通过健康讲座、面对面、短信、电话、健康管理平台、微信、宣传海报等多种途径进行常态化宣教,提高老年人对相关感染性疾病疫苗接种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认识。应营造积极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的氛围,提高社区老年人口口相传的宣传意识,吸引更多接种候选人。


(二)进行相关疫苗适应证、禁忌证等知识宣教,提高老年人自我筛查、自我防护意识。


(三)对疫苗接种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和自我健康监测知识进行宣教,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拨打知情同意书上的电话并与家庭医生联系,上报不良事件并获得早期有效处置。


(四)对相关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特点以及防护措施进行宣教。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建议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期前往公共场所时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注意环境与个人卫生,勤洗手,定期开窗通风,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均衡膳食,加强营养;规律作息,适当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以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


顾问:王辰


组长:迟春花 杜雪平


副组长:瞿介明 李若瑜 邵祝军 吴浩


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蔡绍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常建民(北京医院);陈红(四川省人民医院);陈丽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陈亚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迟春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崔勇(中日友好医院);丁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董建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杜雪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杜兆辉(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段英伟(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冯玫(山西白求恩医院);冯录召(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郭岩斐(北京医院);何寒青(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黄敏(苏州市立医院);江孙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姜岳(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蒋天武(浙江省杭州市天水武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哲(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晋红中(北京协和医院);孔慜(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博(北京医院);李海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厚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若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燕明(北京医院);李玉叶(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凯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晓宇(河南省人民医院);刘燕敏(中国疾病控制中心);马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马岩(北京市潘家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翠玲(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潘志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彭质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瞿介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沙悦(北京协和医院);邵祝军(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时国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史玲(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事务管理中心);王辰(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王留义(河南省人民医院);王荣英(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王爽(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尚才(北京市昌平区沙河医院);王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永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魏学娟(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浩(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武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习森(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肖雪(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易春涛(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尹朝霞(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社管中心);应可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张捷(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张春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跃红(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朱兰(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执笔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常建民 陈亚红 李海潮 马力


审校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迟春花 杜雪平 李若瑜 翟介明 邵祝军 吴浩


作者: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社区老年人常见感染性疾病疫苗应用专家共识》编写专家组


本文刊于: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 21(1) : 6-23.


通信作者:迟春花,Email:chichunhua2012@163.com;杜雪平,Email:xueping50@ccmu.edu.cn


本文完
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