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及青少年肺栓塞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管理策略:——亟需重视的研究方向
虽然儿童及青少年肺栓塞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与显著升高的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该人群肺栓塞发生率虽仅为成人群体的1/50,但因诊断延迟和治疗策略的不确定性,其临床危害性不容忽视。目前学界对该疾病在年轻群体中的流行病学分布、疾病负担演变规律、病理生理机制及预后转归等关键科学问题的认知仍存在显著空白,这凸显出加强临床认知体系建设和开展针对性研究的迫切需求。深入解析年轻群体肺栓塞的病理生理特征,对构建年龄特异性的预防体系和优化精准诊疗策略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一、儿童肺栓塞发病隐匿,危险因素识别至关重要
儿童及青少年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往往隐匿且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或漏诊。胸痛、呼吸困难和呼吸急促等症状虽属常见,但更易归因于其他高发儿科疾病。Simon Wolf等学者基于美国儿童住院患者数据库(KID)开展的研究,对2016年与2019年美国0-19岁住院患者急性肺栓塞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填补了该领域年龄与性别特异性疾病负担量化数据的空白。研究显示婴儿期和青春期存在显著的发病率高峰,这一发现与中国、加拿大的研究结果相吻合,印证了该流行病学特征的全球普遍性。
图1:各年龄组肺栓塞相关粗发病率
鉴于儿童肺栓塞独特的危险因素,该研究系统分析了住院患儿合并症特征,揭示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是肺栓塞患儿最常见的基础疾病。代谢性疾病、肥胖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共病在肺栓塞患儿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肺栓塞患儿。值得注意的是,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发生率5.9%)被确认为重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提示需重视复杂基础疾病患儿肺栓塞的预防管理。此外,COVID-19、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感染可加剧儿童肺栓塞风险,强调临床实践中需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提示医务人员应提高对儿童肺栓塞特征性风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认知,以实现早期诊断与干预。
表1:儿童及青少年颅内出血及病死率风险因素分析
二、儿童肺栓塞的诊治路径亟待优化
儿童肺栓塞领域仍存在多项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针对儿童患者缺乏标准化的诊断、管理和预防指南这一核心挑战尤为突出。其次,具有高危特征的婴儿肺栓塞患者呈现的高死亡率现状,亟需建立优化的临床路径。溶栓和介入治疗的适应证界定尚不明确,导致临床决策困难。此外,门诊肺栓塞患者的预后追踪仍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基于住院患者数据的局限性,第二点限制了对门诊管理和肺栓塞长期预后的深入认知。作者坦承门诊诊疗和院外死亡相关数据的严重匮乏。为解决这一缺陷,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理解静脉血栓栓塞患者长期(即出院后)预后至关重要,但针对儿童肺栓塞长期预后的研究仍属凤毛麟角。未来研究应聚焦前瞻性研究,以深化对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及合并症与急性肺栓塞潜在因果关系的理解。但利用国家级数据来分析并总结长期预后结局仍需在数据标准化和整合方面开展协作努力。
三、儿童肺栓塞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在使用全国性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研究时的患者数量计算。由于缺乏唯一患者标识符,同一患者可能因多次住院而被重复计数,这可能导致肺栓塞发病率被高估,同时使致死率被低估。重复统计的问题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必须客观认识当前大规模数据兼具的优势与不足。
尽管存在这些方法学挑战,儿童及青少年的肺栓塞研究对整体疾病负担仍具有显著贡献,然而针对这些群体的流行病学数据却极为匮乏。填补这一空白对于增进我们对肺栓塞全生命周期特征的理解、优化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及完善政策制定都至关重要。推进该领域研究需要国家层面的协作,通过数据标准化和整合来准确评估长期预后结局。这种研究范式对阐明儿童肺栓塞的流行病学特征、疾病模式、自然病程及其进展(如栓塞后综合征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具有关键意义,特别是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管理过渡这一尚未充分探索的领域,亟待更深入的研究探索。
需开展大规模前瞻性的真实世界研究或多国队列研究,以阐明儿童肺栓塞的长期后遗症问题。同时应通过实施随机对照试验深入探索预防及治疗策略,从而优化高危或危重症儿童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管理并改善预后。鉴于该领域研究对显著改善患儿临床结局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持续开展相关研究至关重要。
背景资料
美国儿童及青少年急性肺栓塞研究(2016与2019年):一项全国性回顾性队列分析
一、 研究背景
儿童和青少年急性肺栓塞的流行病学数据较少,现有研究仅追溯到21世纪初。本研究通过分析2016和2019年全美住院病例数据,系统性研究0-19岁人群急性肺栓塞的发病特点、死亡风险及治疗现状,并对年度发病率、年龄与性别分层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美国"儿童住院患者数据库",对2016和2019年因急性肺栓塞住院的5733名0-19岁患者(女性58.5%,男性41.5%)进行了分析。该数据库涵盖这两年全美所有儿童住院病例。同时结合美国多死因死亡数据库和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指标,并分析住院期间临床事件。
三、研究主要发现
1. 发病率: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3.5例(95%置信区间3.4-3.6)。
存在两个发病高峰: 1岁以下婴儿和15-19岁青少年。
2. 死亡风险:住院期间病死率为4.5%(4.0-5.1)。合并肺栓塞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未合并者的9.3倍(7.9-10.9)。
高风险特征患者(如严重合并症)死亡率显著升高:
0-9岁组25.3%(20.6-30.5);10-19岁组13.9%(11.9-16.2)
无高风险特征患者死亡率较低:
0-9岁组4.9%(3.1-7.6);10-19岁组0.7%(0.5-1.0)
并发症风险:高风险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
0-9岁组8.1%(5.5-11.7);10-19岁组3.6%(2.6-4.9)
无高风险患者发生率显著降低:
0-9岁组2.5%(1.3-4.6);10-19岁组0.5%(0.3-0.8)
图2. 各年龄段肺栓塞相关粗病死率及粗比例死亡率
3. 治疗现状:
除系统性溶栓外,其他再灌注治疗(如取栓手术)在青少年中应用极少。
四、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急性肺栓塞总体罕见,但特定高风险人群(如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出现高危症状)病死率显著升高。研究提示需要重点关注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识别和个体化治疗,同时平衡抗凝治疗与出血风险。
五、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研究提供了针对儿童及青少年急性肺栓塞流行病学负担的最大规模综合分析。研究计算了119种特定临床伴随疾病在肺栓塞患者与非患者中的患病率。揭示了流行病学参数存在显著的年龄与性别特异性差异(可能较成人群体更为明显)以及伴随疾病的特点。这一发现可能与婴儿(<1岁)、儿童(1-9岁)和青少年(10-19岁)三大年龄组对肺栓塞触发因素暴露程度的差异有关。研究表明,即使在校正关键人口统计学参数和合并症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仍至少是非患者的两倍。值得注意的是,死亡风险和颅内出血风险在具有高危特征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中尤为突出,这可能源于急性期管理证据的极度匮乏。
六、研究的启示和临床意义
未来需深入研究儿童青少年静脉血栓栓塞症并发症的疾病特异性风险。发现不同年龄-性别群体在急性肺栓塞的发病机制及预后方面存在高度异质性,因此识别潜在危险因素、实施个体化预防措施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研究还揭示了具有高危特征及接受高级肺栓塞治疗患者分层的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例死亡率。鉴于儿童肺栓塞的罕见性,预计在临床研究证据生成的各个阶段都将面临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Zhen K, Yang P, Zhai Z.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paediatric pulmonary embolism: a much-needed focus of research. Lancet Respir Med. 2025 Feb 12:S2213-2600(25)00039-6. doi: 10.1016/S2213-2600(25)00039-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954703.
2. Wolf S, Valerio L, Kucher N, Konstantinides SV, Klaassen ILM, van Ommen CH, Ay C, Klok FA, Cannegieter SC, Barco S.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USA (2016 and 2019): a nationwid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Respir Med. 2025 Feb 4:S2213-2600(24)00412-0. doi: 10.1016/S2213-2600(24)00412-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919780.
撰稿人:陈兆斐、杨沛然、翟振国
* 文章仅供医疗卫生相关从业者阅读参考
本文完
责编:Je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