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浩教授团队树起这块里程碑:胸闷变异性哮喘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关注
来源: 呼吸界 2023-05-27

胸闷,但查不出原因。长期被这种症状折磨,成宇(化名)很痛苦,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沈华浩。


沈华浩是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哮喘学组组长、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教授。


通过肺功能检查,成宇被确诊为:胸闷变异性哮喘。


在国际上,第一次通过系列研究将胸闷与哮喘联系在一起,正是沈华浩教授,那是2013年。



重大发现首次公之于众,全国16家单位纷纷加入临床科研


当年,沈华浩教授首次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但对这一陌生的病种,医学界并不知道用怎样的治疗方案最有效。


为了尽快能对症下药,沈华浩教授和团队成员李雯、颜伏归、陈志华、应颂敏、黄华琼、华雯等开始做这项临床研究。


浙大二院呼吸实验室研究团队部分成员(从左到右分别为:应颂敏、陈志华、沈华浩、李雯、颜伏归)


在他们的带领下,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16家医学研究团队都加入了进来,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全国铺开。确诊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的病人,他们会积极与之沟通,希望成为临床研究的样本。这样的临床研究需要52周时间。


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临床研究病例,他们归纳出了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等,最重要的是确定了哪种方案在治疗中最优。


成宇慕名找上沈华浩教授时,他说:医生,我就是胸闷变异性哮喘,请您给我看一看。陪在一旁的妻子指了指脑袋,暗示“他有精神问题”。沈华浩耐心地与成宇沟通后,还是给他开了肺功能检查单。


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


当看到诊断结论里写着:胸闷变异性哮喘,成宇眼里都有了光。这是他求医多年,第一次有医生给他下了结论。“他满是感激,感觉重生了。”沈华浩回忆道。


选用的治疗方案是沈华浩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了160多个样本后的最佳方案,“我们发现这类患者采用《中国哮喘防治指南》推荐的、与典型哮喘同样的治疗方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沈华浩教授说。


国际医学界的“中国制造”,被写入医学专业的教科书


在随后的几年里,因为胸闷来看呼吸科的病人越来越多,胸闷变异性哮喘是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为数不多的疾病之一,因此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并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中国医学界呼吸领域一个里程碑。


“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以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没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等典型的哮喘表现,肺部听诊可以没有哮鸣音,往往被误诊为心血管、神经、消化或精神疾病。我们提出了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诊断标准,告诉广大医务工作者,遇到反复胸闷患者除了需要考虑心血管等疾病外,需要去查有没有哮喘。”在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等国际会议上,沈华浩教授及团队成员多次做了相关报告,将对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认知、诊疗方法方案普及到了国外,成为了国际医学界呼吸领域的一个“中国制造”。


我国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美国胸科医师学院时任主席、Chest杂志主编理查德·欧文教授等在内的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对这一种不典型哮喘的提出给予高度评价。


(右)1979年,美国麻省的理查德·欧文发现并命名了第一个不典型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中)1992年,我国钟南山院士提出隐匿性哮喘。(左)2013年,我国沈华浩教授发现并命名胸闷变异性哮喘。


这一发现还被写入了教科书。浙大二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童钰铃回忆,在她读书上哮喘章节时,第一次接触到了胸闷变异性哮喘这个名词,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受过哮喘知识的系统学习,临床十几年来,童钰铃遇到胸闷患者时,总会格外留意。在她手里转诊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胸闷变异性哮喘患者就有10多例,最多的一周连续报了3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胸闷有轻度、中重度之分,很多人一胸闷首先想到的是心脏问题,有些中年女性甚至以为是更年期的症状,而一旦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或肺功能测出明显改变就为时已晚。” 童钰铃说。


“基层社区全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的健康守门人角色,加强基层培训让基层医生广泛了解这种疾病,实现重点人群的早筛非常关键。 ”童钰铃表示,胸闷变异性哮喘发病率不低,希望病人能少走弯路,减轻患者极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超200个医疗机构在研究它,研究成果在不断扩散壮大


认识胸闷变异性哮喘的道路仍漫漫。针对国内呼吸专科医师和基层医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做了一项对不典型哮喘认知的评估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约有八成的呼吸专科医师和基层医师知晓胸闷变异性哮喘,但仍有近四成基层医师对此的掌握不充分。


“我们仍要加强哮喘特别是包括胸闷变异性哮喘在内的不典型性哮喘在基层医师中的认知,将有助于胸闷变异性哮喘患者的及时诊治。”沈华浩教授说。


深入基层指南宣讲,举办专题讲座、学术交流……胸闷变异性哮喘从发现至今,沈华浩教授及其团队一直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重视它。


可喜的是,这一研究成果一直在扩散、不断被引用,目前全球有200余家医疗机构及科研单位发表了274篇胸闷变异性哮喘的相关研究和报道。


相关内容已被写入包括《内科学》《呼吸病学》《呼吸系统与疾病》《实用内科学》等 19 本教科书或医学专业工具书,收录进《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肺功能检查指南》等7部指南或专家共识。


“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我不觉得我做的东西可以在将来对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因此,如果你愿意这么看,我的艺术就可以是活着,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20世纪伟大的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杜尚这样谈呼吸。


让各个年龄段、不同肤色的哮喘患者都得以接受长期规范化治疗,享有可以自由呼吸的健康生活,是沈华浩教授及其团队长期坚持不懈的目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在今年5月2日世界哮喘日也呼吁:“哮喘不仅有包含典型症状的哮喘患者,还有很多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有些患者只有咳嗽症状,需要重视并鉴别;同时大家还要关心哮喘早期管理,在早期积极治疗,长期管理,能够有效避免疾病加重。希望全国、全社会都来关心哮喘病人,关心哮喘防控,让哮喘患者也能享受健康生活。”


专家介绍


沈华浩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浙江省呼吸疾病诊治及研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哮喘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专委会主任委员。



本文内容转载自「钱江晚报」,记者 孙燕 曹露婷;通讯员 华雯


本文完

责编:Jerry



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