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奏华章、倍感顺畅——2019年慢阻肺合瓴论坛在京召开
来源: 呼吸界 2019-03-14




为了进一步分享慢阻肺治疗的最新发展动态,促进最新诊疗手段的推广,2019慢阻肺合瓴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陈荣昌教授等多位专家对慢阻肺的预防与诊治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王辰院士:掌握对呼吸疾病规范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图:王辰院士


王辰院士指出,慢阻肺患者在我国20岁以上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患病率为13.7%,但是大部分慢阻肺患者没有被及时诊断出来,慢阻肺「漏诊率高」主要原因是全社会对慢阻肺的知晓率和诊断意识不够。除了知晓率低,检查不够以外,由于慢阻肺在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只是轻度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往往被忽略。因此,基层医院要普遍提高对呼吸疾病的重视,提高医生对呼吸疾病规范的诊断、治疗意识和技能


自从2015年「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成立以来,与广大的基层全科医生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我们发现与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重视与诊治规范程度相比,基层医生对于呼吸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不足。呼吸系统疾病按系统算是第一大疾病,对基层医生而言,掌握呼吸疾病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对于他的业务谱的拓展、业务水平的提高、面对大量患者的诊疗水平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


慢阻肺治疗在未来的挑战依然很多,在防治队伍的建设上、对慢阻肺防治的支持方面都有待加强,但在疾病诊治的细节上问题更多。比如吸入药的规范使用,常见和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呼吸疾病能否更多的纳入医保范围,等等问题都有待解决。同时,我们也期望如思合华能倍乐®这样新的药物可以在呼吸疾病诊治中得到应用,供我们更好地治疗慢阻肺。慢阻肺治疗的治或不治有很本质的差异,我们必须不断寻找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陈荣昌教授:我国《稳定期慢阻肺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图:陈荣昌教授


针对呼吸疾病诊治规范化,陈荣昌教授在会上谈到,在慢阻肺等呼吸疾病中吸入疗法相比常规给药治疗优势更为明显,但国内调查显示:仅16.4%的基层医生会使用准纳器和都保。而患者错误使用吸入装置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导致药物疗效未能完全发挥,总的错误率都超过30%以上。良好的治疗依从性能显著降低慢阻肺60%的死亡风险,所以不要小看吸入装置和吸入方法的掌握。


针对吸入疗法的操作标准,国外有一些关于吸入疗法及吸入装置的专家共识,但国内仍为空白,临床实践上还有很多基层医生没有掌握吸入装置的使用。经过「中国慢阻肺联盟」和「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呼吸病学专委会吸入治疗与呼吸康复学组」的共同努力,《稳定期慢阻肺气道疾病吸入装置规范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本共识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来介绍吸入装置的规范应用:1背景、2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治疗常见的吸入装置和使用办法、3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治疗药物肺部沉积率的影响因素、4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5稳定期慢性气道疾病吸入装置优化选择策略和使用规范、6总结。


共识中提到了吸入装置的个体化选择路径,主要为手口是否协调、吸气流速是否足够这两个主线来选择用药,整个路径里会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推荐;整个吸入路径会涉及到装置使用的每个环节,对每个装置的使用都有具体说明;给病人开出吸入装置后建立随访路径,并强调复诊时再次评估;每个吸入装置都有具体的配图说明,方便阅读和理解。希望此共识能够对临床医生在给病人推荐吸入装置时有所帮助。


李强教授:期望在治疗慢阻肺、治疗呼吸疾病的弹药库中能够发现越来越多的有效工具


图:李强教授


本次论坛期间,我们有幸采访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介入呼吸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医学中心主任李强教授,并请他对双支扩剂的临床应用与传统药物的区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李强教授在采访中表示,在双支扩剂推出之前,慢阻肺诊治指南和一些临床实践中,习惯使用单药LAMA;对重度或者反复急性加重的病人建议使用LABA+ICS,但长期使用大剂量ICS会引起肺炎的增加。双支扩剂不仅是两药作用的叠加,更有协同作用,比如LAMA可以减少β2受体的耐受,而LABA会作用胆碱能神经突触前膜,进而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因而达到相互协同的效果。


能倍乐®作为软雾吸入装置,利于药物在肺部的高效沉积,使药物更多地沉积在外周气道以发挥作用。


希望思合华®能倍乐®未来在临床治疗中,成为我们的一个新帮手,在作战中提供一个新的枪炮子弹,我们一起把它用好。


我们也希望像这种对病人治疗效果好、能够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减少急性加重的药物能够进入医保,让更多的病人获益。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