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人生(4)丨孙永昌:做喜欢的工作,再苦也不觉得累
来源: 呼吸界 2018-08-27

推荐语


患者一亿!慢阻肺已在人类生命中四面埋伏、蔓延肆虐。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呼吸人用他们几十年的岁月和热血,和患者一道与病魔进行着顽强的阻击和抗争。近日,《呼吸界》记者专访了十余位在救治慢阻肺患者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了25年以上的名医名家。倾听他们的心声,拍摄了他们对患者、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在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小编们不断唏嘘热议,感叹他们对慢阻肺救治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思考,更感慨于他们对医学的酷爱以及对患者的拳拳之情和眷眷之心。《呼吸界》每周一推出系列视频专访《慢阻肺人生》,期待您的共鸣和分享。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孙永昌:

「我成为呼吸科大夫已经25年了,

最初十几年我主要在研究重症哮喘,

慢阻肺的危害实际上比哮喘还要大。

得了慢阻肺以后,

缺少有效的药物治疗,

病情会进行性的发展,

最后会出现呼吸衰竭,

导致病人的死亡。


我国第一个慢阻肺大型的流调结果,

是2007年发表的,

发现我国慢阻肺的患病率,

在40岁以上的成人是8.2%。

几月前,由王辰院士牵头的,

新的一项大型慢阻肺流调的研究结果,

在《柳叶刀》发表,

这项结果非常令人吃惊,

2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的患病率是8.6%,

那么40岁以上是13.7%,

那就相当于,

在我国有接近1亿的慢阻肺患者。


在我国做一项疾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

非常不容易。

我还记得十多年前,

选的地点是在延庆的农村,

当时我刚买了一辆汽车,

我们还租了几辆面包车,

拉着肺功能仪、心电图,

还有一些其他的医疗器械,

一干就是一天,干得非常辛苦。


很多慢阻肺病人,

实际上都有前期症状,

就是慢性咳嗽咳痰,

预防疾病的发展,

关键要把诱因去掉,

或者避免接触这些危险因素。

第一位的就是抽烟,

还有一些是职业的,

当然避免这种职业粉尘的接触都有好处,

还有包括家庭的做饭,

或者取暖,

这些燃料产生的烟,

对呼吸道非常不好,

也是引起慢阻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慢阻肺在我国病人很多,

所以这个疾病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来说,

对我们社会来说,

对每个家庭来说,

都是一个很重的疾病负担。

如果把目前我们能用的,

比较好的治疗慢阻肺药物,

病人坚持用,

一年的费用下来也就一万左右,

有的可能不到一万。

那么你想一想,

这一年的坚持治疗,

我们能够避免这么一次住院的发生,

无论是对家庭也好,对社会也好,

实际上规范治疗,

是减轻医疗负担的一个重要措施。


最近连续有两个重症流感肺炎的病人,

他的氧气几乎已经不能支持他的生命了,

非常低了,

我们采取了所有的手段,

包括用呼吸机来帮他喘气,

用100%的纯氧,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氧都维持不住。

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技术,

叫ECMO,就是体外膜肺氧合,

越是这样尖端的要在病人最重的时候,

使用这样的救治技术,

越需要我们医生护士要加倍的去监护,

加倍的付出,

24小时要盯在病人身旁,

不能眨眼的,

如果我们稍微一疏忽,

出现了什么并发症,

那么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那病人就救不过来了。


1997年前后,

在北医三院做住院总医师,

每个人值班24小时,

大家就这么轮着值班,

你说累不累。

但是觉得那段时间特别充实,

在这个医院里各科里跑,

内外妇儿科到处跑,

急诊、疑难的疾病、重的病都会叫你去,

就那段时间,学到很多东西,

自己的水平提高得特别快。

所以我觉得一句话,

做喜欢的工作,就不觉得累。



* 本资料旨在向且仅向医疗保健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如果您不是医疗保健专业人士,请勿阅读或传播其中的内容。 


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