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天然耐药」重新定义为「可预期耐药」,欧洲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专家规则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来源: 京港感染论坛 2022-05-26

前言


2022年,由EUCAST(欧洲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委员会)制定的EUCAST药敏试验专家规则发生了一项重大的变化:停用「天然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一词,将之重新定义为「可预期耐药(Expected Resistant)」,对应表型为「可预期耐药表型(Expected Resistant phenotype)」,另外对应定义了「可预期敏感(Expected Susceptible)」和「可预期敏感表型」。这是学科的一个进步。


EUCAST药敏试验专家规则是关于某个菌种对一种或几种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或耐药性的一般性规则,主要包括天然耐药和特殊耐药两种。然而,由于剂量、给药方式以及替代药品等差异,不同委员会对耐药性分类持有异议。为了规避这一问题,EUCAST 决定启用「可预期表型」一词,不再使用「天然耐药」一词。


可预期表型表格的目的包括:


验证属种鉴定、验证药敏试验结果、防止不必要的药敏试验。出现意外表型表明实验室应检查属种鉴定,或敏感性试验结果,或两者同时。


可预期耐药表型(以前归类为「天然耐药」):


当一个菌种(或一组菌种)的分离株普遍具有耐药性(所有分离株,无论任何来源,超过90%的分离株表现出特征性的耐药性机制或高于EUCAST表中列出的PK/PD折点的MIC值)时,敏感的结果应该复核(原文表格)。通常可以不必检测,实验室或者不报告结果,或如果需要结果,则在不必检测的情况下直接报告分离株具有耐药性。应建议临床医生不要对相关菌种使用该药物。在有「R」的表格中,任何其他结果都是非预期的。


可预期敏感表型:


当一个菌种(或一组菌种)的分离株通常和普遍可预期敏感时(所有分离株,无论任何来源,均>99%对该药物敏感,因为尚未报告具有临床意义的耐药机制和/或因为MIC值低于EUCAST表中列出的PK/PD折点),耐药的结果应该复核。如果进行检测,非预期结果表明属种鉴定和/或敏感性检测存在问题,应使用替代方法进行确认。当耐药性结果认为是获得性耐药时,耐药性机制须通过参考方法和基因组测序来确认。


这样规定的优点是不需要药敏试验,可以提供一种评价药敏试验准确性的途经,同时可以直接报告菌种为可预期耐药或可预期敏感。


具体看近三年EUCAST药敏试验专家规则,相对于3.2版(2020年),3.3版(2021年)主要对肠杆菌目和气单胞菌属细菌、非发酵革兰阴性菌的天然耐药做了部分修改,见表1 和表2。


表1 肠杆菌目和气单胞菌属天然耐药,可预期耐药表格内容同V3.3


表2 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天然耐药,可预期耐药表格内容同V3.3


可预期敏感表格的文件不大。有3个表格。给出了革兰阴性菌(7组)、革兰阳性菌(8组)、厌氧菌(2组)的少见表型。大家可以到EUCAST官网去阅读原文。






参考文献 


1.EUCAST. Intrinsic Resistance and Unusual Phenotypes version 3.2 2020.2.

2.EUCAST. Intrinsic Resistance and Unusual Phenotypes version 3.3 2021.10.

3.EUCAST. Expected Susceptible Phenotypes Version 1.1 2022.3.

4.EUCAST. Expected Resistant Phenotypes Version 1.1 2022.3.



作者简介



王术琦

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检验科检验师。


宁永忠

医学硕士、主任技师、从事临床细菌学、真菌学工作19年,目前就职于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有社会任职,如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CPAM-CMI)常委、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微免分会学组委员等;主编书籍,如《感染性疾病的理念》(2022年第二版)、《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学》;参编参译书籍,如人卫《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美国《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11版和12版;有SCI论文和核心期刊;参与撰写国内专家共识和行标;致力于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性疾病学知识的普及。






作者:王术琦(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宁永忠(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审校:宁永忠(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鲁炳怀(中日友好医院)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京港感染论坛」(ID:PIDMIC)

原链接戳:【规范与指南】不再“天然耐药”







本文完
责编:Jerry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