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肺癌靶向药应用至今仅十几年,国际的指南和经验是肿瘤患者的救命稻草吗?
来源: 健康报医生频道 2018-07-05

推荐语


在病房常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他们想知道治疗方式和国外是否一样?如果在国外会怎么治疗?有的家属甚至会拿出国外的文献来问医生,这种治疗方法是否可以在病房使用。甚至还有患者已经通过不同渠道在国外得到了诊治。


近几年,海外就医的热度逐渐增加,有些肿瘤患者甚至将海外就医作为最后一搏。抛开费用问题不谈,海外就医到底有没有意义,是不是适合所有人?


我从事肿瘤治疗已经十五年了。在这十五年中,我亲身经历了中国肿瘤治疗水平飞速发展的进程,从以前的个人经验为主,逐渐到「以指南为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模式;从单科医生的诊治,发展到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方式。目前,国内肿瘤治疗有以下几个特点。


肿瘤治疗方案好不好要用事实说话,从指南中找治疗推荐已越来越规范


肿瘤治疗是依赖于循证医学的。也就是说,想知道这个方案好不好,就要用事实说话。比如在肺癌的治疗中,有些人说,手术完了就没肿瘤了,不用化疗了;还有人说,既然是癌,会不会复发呢?还是化疗吧。为了弄清楚,我们可以进行研究,把同样分期的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术后不化疗,一组术后化疗,看看到底哪一组患者生存期长,这个结果就是「证据」。肿瘤治疗就是循着这些证据来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我们称之为「指南」。


目前针对几乎每一种常见肿瘤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能在指南中找到治疗推荐,而且这些指南都是可以免费使用的。目前常用的指南主要为NCCN(美国癌症综合网)指南、ESMO(欧洲肿瘤学会)指南等。


中国的专家从接受国际指南,到参与国际临床研究,再到制定中国自己的指南,肿瘤治疗已越来越规范。在正规的大型医院里,肿瘤患者所得到的基本治疗都是按照指南进行的。


不过,指南仅仅能给予最初的指引,对于超出指南范围的情况,我们需要通过以往的治疗经验并结合先进的方法,这就需要新的临床研究、新的药物。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我们已经紧跟国际发展的前沿,在临床研究和药物的开发上,我们还处于落后的阶段。目前国际指南的制定都来自于大型的临床研究,而这些研究主要来自于国外的医疗机构。


中国虽然患者众多,但临床研究的水平还是有差距。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参与国际的研究,有一些医院也在积极开展自己的研究。这些研究往往是治疗方式的改变,或者新药的试验,其好处是能够发现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治疗方法,能够参加研究,也就有可能更早地接受好的治疗。


肺癌靶向药已接连出现,免疫治疗备受关注,精准医疗发展迅猛


从肺癌的第一个靶向药物应用至今,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如今,靶向药物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越来越成熟,已为中国肺癌患者带来了明显延长的生存时间, 目前备受关注的免疫治疗,更是在很多肿瘤的治疗中创造佳绩。而这些药物基本来自于国外的药厂,国内的原研药屈指可数。这些药在国外上市以后,需要经过申请和审批才能在我国上市,快则1~2年,慢的可能要3~5年时间。在基因检测方面,目前国内新成立了一些大型的基因公司,可以提供可靠的基因检测技术,为精准医疗提供指导。


多学科协作模式趋于成熟,国内在亚洲多发疾病的治疗经验上远超欧美


肿瘤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有时候需要很多科室的医生在一起讨论,这就形成了MDT(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即针对一个患者,有一个团队来讨论并制定适合他的治疗方案。团队组成通常包括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病理科、放疗科、营养科、介入科、心理科医生等。


但目前并不是所有医院都能提供这种治疗模式,国内只有比较大型的综合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才能够开展MDT模式。


国外的指南有时候并不适合国内的患者,甚至在某些疾病,如胃癌、鼻咽癌等亚洲多发疾病方面,国内的治疗经验远超欧美


说了这么多,到底要不要去国外就医,主要还是看患者的病情、治疗的情况。对于常见肿瘤、刚诊断的患者,可以按照国内多学科治疗团队给出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对于难治、复发疾病,国内可选择治疗方式有限的,可以咨询国外是否有临床研究或者新药研究,如果有比国内更为先进的药物和技术还是可以考虑的。


本文转载自订阅号「健康报医生频道」

(ID:jiankangbaoyoung)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 - 邵亚娟


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