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结束后,这项「吹泡泡」检查不仅逐渐被民众认识,还在当地培训出一批熟练操作肺功能仪的医务人员……
来源: 呼吸界 2018-04-28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校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王辰院士组织带领我国学者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首项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我们倍感激动和兴奋。作为一个2011年11月刚刚组建,运转还不到一年的年轻团队,克服了新的医院、新的科室、新的人员组建,人手紧缺、临床工作繁重等困难,历经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奔波于城市、乡村,社区、企业16个流调点,圆满完成6134人的流调任务,为研究项目提供了肺功能质控A级88.4%、C级96.5%的高质量数据我们能为我国慢阻肺防控医疗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感谢王辰院士给我们提供参与这次课题研究的机会。


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首次启动会上,山西大医院呼吸科接受了山西省范围内16个流调点调查6000人的流调分工面对这一光荣任务和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喜悦之余更多的是沉甸甸的压力。团队负责人许建英教授更是表情严肃、思绪飞驰。从领到任务的那一刻,即开始思考谋划着整合协调新团队有限人员及相关资源,保证完成好这次大规模流调工作的方案路径。


与慢阻肺群体情况严重程度形成反差的是社会认知度极低,因此,我们的流调过程也充满了酸甜苦辣。常常是规定好的工作流程,
具体到实施的时候,困难就逐一浮出水面


最先遇到的就是联系随机抽样结果所确定的流调点问题。所到之处,反馈的不是交通不便,就是吃住问题无法解决;不是当地医疗条件简陋,就是流调对象无法保证组织。还有就是寻找流调对象困难重重,入户抽样调查时,很多次我们被误以为是「骗子」而遭受白眼、拒之门外。我们想尽各种办法进行说服动员,每天傍晚6点左右队员们饥肠辘辘的守候在居民住宅小区门口,等待各家各户人员归来;晚上8点多了,仍披星带月、走家入户满世界寻找符合标准的人群,以便次日工作能顺利进展。在入户抽样调查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即使是慢阻肺这种常见病的知晓率也极低,重视程度极差。动员约做慢阻肺体检,50岁以上的女同志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但40岁以下的年轻人,尤其是男性特别不好找。记忆深刻的是一
名40岁左右的年轻男性走路100米即需要停下来休息
,我们听到他那熟悉的「咳痰声、气喘声」,上前告知需要进行肺部相关体检,这位男士很不屑的说
「哪一个吸烟的人有不咳嗽的」
,多次劝说也均无效果。



再有就是肺功能检测,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妇女中10个就有8个不会做好检查配合,再加上方言差异造成严重的沟通障碍及理解偏差,我们的操作者不厌其烦的讲解,都无法让被调查者顺利达到目标质控。我们只得反复用动作解读肺功能操作流程,甚至亲身做示范,直到流调对象吹得数据达到质控标准。为了让流调对象配合使劲地吹气吸气,我们的工作人员竭尽全力、不计其繁地反复对着被检测人员耳朵呼喊。肺功能检测对工作人员来讲,大部分时候是一吹就从早晨吹到下午三四点钟,每晚结束时总有人声音嘶哑,咽喉肿痛,甚至嗓子无法发声都是常有的事。


在肺功能检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层医疗设备匮乏,基层医务人员对肺功能认知不足,而广大民众基本没有听说过肺功能检查。经过长达1年的流调工作,我们的这项被当地人称之为「吹泡泡」的检查也
逐渐被广大民众认识
。同时还
为当地培训了一批熟练操作肺功能仪的医务人员
与6100多个人员肺功能检测相伴而来的就是6100多份数据录入和上传的繁重工作。为确保数据准确、质控合格,做到及时上传中心,每天晚上流调工作结束后,队员们不顾白天一整天的疲惫困乏、口干舌燥、四肢酸软,又进入到了紧张的问卷整理及数据录入,一直要等待到被进一步核实确认。



回想我们之所以能够圆满完成山西片区的流调任务,主要受益于工作前期认真组织培训,打好工作基础。按照王辰院士课题领导组的顶层设计和规范流程进行频繁的肺功能质控、CRF问卷的培训,强化严格质量把控意识和操作技能。我们当时确定的目标是:
肺功能质控力争A级,CRF问卷时间10~15分钟。
操作人员不辞辛劳,培训近半月余,终于达到理想成绩。


在流调工作启动初期,认真做好宣传发动,每到一处我们都进行张贴海报、站在大街发放资料,进行宣传,购买各种小礼品以调动和鼓励参与者的积极性。在整个流调工作过程中,我们紧紧依靠当地政府部门、社区办事处出面组织协调,有些流调点还特意为我们安排了车辆帮助运送周转流调对象,或为流调工作人员安排盒饭。当地基层医院也积极配合,为我们流调人员解决住宿,提供流调场所、设备,当地医护人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力所能及地给予了必要的帮助。山西大医院对本次流调工作高度重视,从院领导到各级行政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安排车辆运送流调人员、协助搬运流调设备及用品。


在整个流调过程中,我们这支年轻的团队保持和发扬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和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整个团队对圆满完成流调任务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在严格执行分层抽样后,合理分工,密切合作。从问卷到体格检查、抽血检测、影像学及肺功能检查过程都非常严谨、一丝不苟,并且对流调对象态度和蔼,沟通融洽,使参与者积极性很高。在整个流调工作期间,作为团队负责人许教授不仅亲自组织培训、出面落实协调流调点、审查把控调查问卷和检测数据,而且还亲自参与现场工作,解决现场问题。看着大家的辛苦,会时不时地递上一杯热水,经常还陪伴大家吃一顿便当。领导的关心给了大家极大的鼓励。王锐英大夫作为流调项目领队,从始到终全程带领团队奋战在流调第一线,在流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全体成员不畏严寒酷暑、生活艰辛,齐心协力、精神饱满、斗志高昂地在慢阻肺流调一线辛勤工作,为我国慢阻肺防控医疗事业建设挥洒汗水、奉献着青春和力量。慢阻肺流调就这样陪伴我们走过了四季,团队人员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和周末陪伴家人的时间。终于在2013年9月15日圆满完成了我们的流调工作。



2018年4月10日这个振奋人心的日子,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是医学呼吸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首项成果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约1亿人,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的结论,使我们触目惊心。 作为呼吸专业医师深感使命在身、任重道远。


慢阻肺防控策略需要建设完整的防控体系,不仅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措施;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广大民众对慢阻肺的认知度;还要 重视基层医务人员的 培训,加强基层医师力量和医疗检测设备配备,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大众。更重要的还需要我们每位呼吸专业医生要积极发挥一线临床作用,帮助慢阻肺患者做到早认知、早诊断,早干预,降低慢阻肺的患病率、病死率,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介绍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