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的慢阻肺流调研究工作在负责人浙医二院沈华浩教授领衔下,以李雯主任带领的临床团队、周妮娅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陈志华和应颂敏教授带领的研究和研究生团队、黄刚老师带领的肺功能团队,尤其是丁礼仁、颜伏归、俞优莲、沈斌、张斌、华雯、夏丽霞、车鸾卿、张超、熊娟以及所有研究生的积极参与,团结协作。在确定了覆盖浙江省东西南北等多个采样点作为调查地后,从准备工作到实践历时三年,期间辗转杭州、湖州、开化、安吉等地,走进城市、乡镇,深入山区、农村,常常一扎根就是十天半个月。最终为全国的流调研究贡献了我省多个地区、市科学全面的慢阻肺流调数据。如今研究成果已经刊登在《柳叶刀》上,并将纳入2019年GOLD全球慢阻肺诊治策略。
这次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是一次意志力和责任感的洗礼,也是正能量的汇聚。流调期间,浙二呼吸流调团队到目的地农村需要6点前吃完早饭出发,最远的地方约2小时车程,有的地方车子无法通行,需要换乘交通工具。中午有农家饭菜,往往吃的时候都凉了,但是流调人员都觉得好吃,也许是太饿了的缘故。晚上8点天黑了回来,还需要整理和保存标本和数据,并清点和准备第二天的物品。
有时候一天需要完成300余人的流调工作,少的时候100多人,因为语言交流构成主要困难,这对于一些不懂江浙方言的流调人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问卷和肺功能的人员嗓子时常是哑的,组织协调的医生准备的润喉片会是最好的礼物。做肺功能的人员态度非常严谨,遵循严格的质控标准,不停的示范讲解以便让流调对象理解和配合,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合格的肺功能,甚至演示十几遍,牵着配合不好的人的衣摆做。采血的护士从临床一线抽调,常常周五结束临床工作就马上到流调现场,周日再返回临床一线,为流调多出一份力,且一直坚持到整个项目完成,充分体现了医护合作。配合工作的还有当地社区医院的医生,无论是临时搭建或借用场地都充分配合,彼此的团结协作保障了流调工作的顺利完成。流调人员在保证数据质量的前提下,每天也会进行相关有趣的比赛来互相鼓励:评比一天肺功能检查完成最多最好的人员,一天问卷记录最快最详尽的人员等。
一个参与流调的研究生回忆说,「平时科研压力特别大,但是为了参加这次『世界级的集会』,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临床教授和医生们也做好了表率,平时工作很忙很累,仍然客服重重困难抽调人手,还亲自深入农村。到农村一去就很多天,从杭州出发到开化的时候天气还很冷,大家穿着毛衣羽绒服,听说深山里更冷,大家都只带着厚重的衣服,
回杭州的时候已经春暖花开,大家集体返校,厚衣服包裹的我们在众多身着春装的浙大学子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回头率还挺高。」流调研究是一个挑战,也是一场锻炼,付出一份辛苦,也收获了欢乐和果实。
另一个参与流调的人员还讲述了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有一个流调对象,病史采集没有任何症状,流调的研究生在进行肺功能舒张试验之后发现他的结果呈阳性,于是顺手拿一张纸巾,上面抄了肺功能的数据并告诉他,你这个结果有异常,不排除哮喘可能,建议到浙二呼吸科做肺功能明确一下。当时他因为没症状就没去,但仍旧小心翼翼的保存着那张写满了字据的纸巾。17年的时候,当年流调的研究生已经在浙二工作了,门诊来了一个人,掏出发黄的纸巾,说当初有个医生说他可能有哮喘,如今感觉不舒服了,想起医生当时的建议,前来看病。医生看字迹,正是当初自己手写的纸条,还有签字。其实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还有另一个意义:宣传教育,发现潜在的患者,早期诊断。
当时的一幕幕历历在目,曾经的学子如今已经纷纷成长,在医疗工作中独当一面。付出努力也以在国际顶尖杂志《柳叶刀》发表成果的方式得到回报。浙二呼吸团队也在成长,成为拥有不怕苦的拼搏精神、团结高效的协作精神以及国内一流的研究实力的团队,其中的过程留给浙二呼吸人许多辛苦但有趣的美好回忆,更感谢可以为这一重大成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