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举行的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成立的周年庆典上,肺移植术后患者老宋即兴表演的二胡「二泉映月」、「赛马」和京剧「霸王别姬」引来大家阵阵喝彩。老宋精神饱满的状态让人难以想象,在四个月前他还有支气管扩张、肺心病、呼吸衰竭,在生死边缘无法脱离无创呼吸机。
在中日医院,像老宋这样重获新生的肺移植患者还有很多,过去的一年里,中日医院以73例肺移植手术,围手术期生存率84%,接近国际领先水平的成绩完成了年考。
那么,这样的数字是如何实现的?又给中国的肺移植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年龄大、术前病情重、围术期管理复杂是我国肺移植三大特色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医院呼吸中心/肺移植中心主任王辰院士从海南博鳌发来视频贺信。他指出,我国肺移植面临的问题,一是患者寻求肺移植的时机普遍偏晚,导致受者以老年人居多,二是供体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供体维护不尽如人意。解决上述问题,一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和医学专业教育,普及对肺移植的认识,让更多患者及时进入移植等待名单,并在最佳节点实施手术;二要加强OPO建设,摸索出一套具备自身学科优势的供体器官修复方法,提高供体器官质量。同时希望中日医院更好地承担起我国肺移植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发挥领头羊作用,进一步开展心肺联合移植,加强移植团队的磨合协作,提高移植流程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引领制定我国的肺移植规程和标准,推动我国呼吸病学及肺移植事业健康发展。
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副主任、肺移植科主任陈静瑜教授总结了我国肺移植的三大特色:受者年龄大;术前病情重;围术期管理复杂。希望中日医院能成为国家级的肺移植培训基地,并将宝贵经验凝练成专家共识或指南,让其他医院加以复制,少走弯路,救治更多终末期肺病患者。
会议现场
「内外科联动、多学科协作」推动肺移植跨越式发展
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成立于2017年3月6日,由我国呼吸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日医院院长王辰教授牵头,邀请肺移植领域造诣深厚的蜚声国内外的陈静瑜教授加盟。肺移植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日医院已经构建起从以控烟为代表的早期预防干预,到以肺移植为代表的终末期极致治疗的呼吸疾病全程医疗体系。
作为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的核心与主任单位,中日医院在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和雄厚的学科基础。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受者术前评估、维护,术后患者管理和长期随访方面有所作为,与肺移植外科手术积极配合,同时发挥中日医院多学科团队优势。我们不仅利用气切后5个月的供肺,成功救治了一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100%阳性的受体,还与普外科通力合作,及时有效治疗一例肺移植术后结肠破裂的患者。在院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肺移植科陈静瑜教授的带领下,中心各科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手术麻醉科、康复科、检验科等)通力合作,全院相关临床科室积极配合,在肺移植中心成立的一年时间内共完成73例肺移植手术。其中不乏众多危重、高龄患者的高难度手术。在移植数量稳步上升的同时,手术质量却丝毫不打折扣,两者齐头并进。截至目前统计的围手术期生存率为84%,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对整个肺移植团队而言是莫大的鼓舞,也标志着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成立一周年取得了可喜可贺的阶段性成果。内外科联动,多学科协作,共同推动肺移植跨越式发展,开创肺了肺移植的新局面,使我国肺移植跻身世界先进之列,也为中日医院各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对中日医院肺移植中心「内外科联动、多学科协作」的发展模式予以肯定,高度评价了移植中心成立一周年以来所取得的可喜成绩。
建立一支专业的OPO队伍是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每年肺脏器官捐献中,仅利用了5%的供肺资源,存在着大量的肺源浪费,而在国外约有40%列入肺移植等候名单的患者,因没有等到肺源而死亡。我国的先进医疗技术需要走出去,可以和境外医院建立广泛稳定的合作,成立国际医疗医联体。现今亚洲的肺移植目前几乎是空白,许多亚洲医院的医生及终末期肺病患者家属,经常通过电话、网络来向我们求助,咨询肺移植手术的相关细节并表达想要接受治疗的意愿。我们希望充分利用目前「相对富裕的供肺」,申请接受境外病人来华接受肺移植治疗,既可以宣传我国的器官捐献绿色通道,提高中国器官捐献在国际上的影响,又可以提升中国在器官移植领域的国际地位。
目前,中日医院OPO建设已作为中日医院的重点项目并已实现零的突破。副院长刘鹏在部署工作时说:OPO建设首先要制定医院内的器官捐献绿色通道;其次要加大对ICU、神经外科、急诊科等医务人员的宣传工作;再者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专科医联体实现互惠互利。另外,在积累肺移植临床经验的同时,相关基础研究也要跟上,同时心肺联合移植应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开展,这也是中日肺移植团队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另外,在积累肺移植临床经验的同时,相关基础研究也要跟上,同时心肺联合移植应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开展,这也是中日肺移植团队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黄洁夫指出,应尽快修改并出台《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进一步鼓励和规范器官捐献。中国的器官捐献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模式,我们应借助「一带一路」把中国特色的器官移植体系介绍给世界。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张宗久强调,器官移植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大工程,有赖于器官捐献者、OPO、民航、高铁、医务人员、移植受者等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归根结底有赖于我们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编者注:上图右二为陈文慧教授)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