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S演讲精华(8)丨瑞典Jonas Erjefalt教授:气道炎症与哮喘的自身免疫
来源: 呼吸界 2017-09-13

导语

日前,在2017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简称2017 ERS年会)上,瑞典Lund大学Jonas Erjefalt教授做了题为“气道炎症与哮喘的自身免疫”的报告,引起与会者关注与热烈讨论。



Jonas Erjefalt教授首先总体介绍了人体自身免疫的概念,即人体免疫系统主要机制是保护自己,识别和消除病原体,其中关键环节是识别“自我”和“非我”。对于非自我成分,机体产生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对于自我成分,则形成免疫耐受。若免疫耐受破坏则会导致针对自身的成分的自身免疫反应。


其次,他还进一步说明,自身免疫不是一个全或无现象,它可表现为不同水平的反应。低水平的“生理性”自身免疫反应,对于淋巴细胞分选及维持免疫稳态十分关键;中等程度主要表现为检测到循环自身抗体和轻度组织炎症浸润,但并不具备或具备很轻的临床表现;病理性的自身免疫,则表现为免疫系统诱导了器官损伤,同时产生明显临床表现。


第三,他又讲了关于自身免疫在哮喘等疾病中的作用,需要重点考虑自身免疫涉及的范围及水平。在特定临床情况下,我们尽管很容易发现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现象,对其个体而言,却很难确定自身免疫的存在究竟对其整体疾病的形成贡献了多少。


第四,自身抗体增高是自身免疫疾病的关键标志,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哮喘患者体内检测到针对下列细胞成分的自身抗体,包括:支气管上皮细胞的cytokeratin-18、ANA、alpha-Enolase、Periplakin;嗜酸细胞的ANA、颗粒蛋白EPX;平滑肌细胞的beta2受体;血管内皮的Endothelial 55kD抗原;以及基质胶原蛋白V。能检测到上述自身抗体的哮喘患者,其典型表现为晚发型及非过敏性哮喘(有些除外);另外,同其他自身免疫病发生类似,也是女性较多。


Jonas Erjefalt教授还重点介绍了2017年JACI 发表的一项研究:需口服强的松治疗的重症哮喘患者痰液中嗜酸细胞活性增加,同时针对嗜酸细胞过氧化物酶抗体水平增加,抗核抗体也呈阳性,该抗体表现为IgG型;体外研究表明,该IgG自身抗体能够促进嗜酸细胞脱颗粒过程,提示了自身免疫在嗜酸细胞活化中所起的可能作用。


此外,他指出哮喘的免疫相关异质性除了表现为炎症表型以外,还表现为不同解剖部位的异质性。例如有研究表明,哮喘患者大气道肥大细胞密度没有明显增加,而肺泡中肥大细胞密度明显增加。对肥大细胞进一步分型,支气管壁中类胰蛋白酶(+)肥大细胞明显增加,而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双(+)细胞减少。哮喘患者肺实质中,两者同时增加。这些细胞密度增加与肥大细胞FcεRI受体表达增加有关,该细胞表面结合IgE的数量和比例增加。另外,根据ClinSci杂志2015年有研究报道,支气管壁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2型T辅助细胞(Th2)比例在哮喘控制良好及未控制患者之间无明显区别,但在肺泡实质则有明显区别,控制不佳患者T辅助细胞(Th)明显增加同时,肺泡Th2比例明显增加,后者则与哮喘患者的ACT评分明显相关。


最后,他提及了近期发现一种新的疾病类型:哮喘性肉芽肿病(Asthmatic Granulomatosis),该疾病主要通过胸腔镜检查得以发现和明确。近期研究表明,重症哮喘患者一半的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病,其气道病理仅仅1/3患者表现为哮喘小气道病变,而2/3患者则形成哮喘性肉芽肿,表现为哮喘性细支气管炎伴有肺泡间隔单核细胞浸润的非坏死样肉芽肿。不形成肉芽肿重症哮喘患者的小气道损伤,基底膜增厚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合并自身免疫病患者更容易形成肺实质的嗜酸细胞炎症,即细支气管中心性肉芽肿,提示可能对非激素的免疫抑制药物有效。


总体上,Jonas Erjefalt教授认为,很多证据表明哮喘患者体内存在自身免疫机制,特别是对于晚发型哮喘和重症的嗜酸细胞哮喘患者,应该特别警惕自身免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作者介绍


姚欣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