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十三五”(九)|慢阻肺预防、诊断和治疗分级质控体系建设及效果评价研究
来源: 呼吸界 2017-05-21

慢阻肺预防、诊断和治疗分级质控体系建设及效果评价研究


项目负责人:孙铁英

牵头单位:北京医院



研究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疾病负担的特点。我国2004年40岁以上人群慢阻肺的患病率为8.2%,2015年达9.9%,呈明显上升趋势。慢阻肺在我国死因顺位列第4位,以慢阻肺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居我国疾病负担第2位。


近年来,我国对慢阻肺的防诊治日益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1)疾病诊断漏诊、误诊严重。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而我国城市慢阻肺诊断中肺功能检测率只34%;农村慢阻肺患病调查显示肺功能检测率只2.4%。


(2)治疗方案极不规范。我国基层医生只有20%了解慢阻肺的药物治疗。


(3)预防策略存在缺憾。


(4)慢阻肺稳定期的干预及随访管理不足。有调查显示,不足50%慢阻肺患者出院后遵医嘱用药,且一旦病情缓解,42%患者会停止用药。农村地区情况更不乐观,规范治疗不足10%。


5)慢阻肺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2017年1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发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促进了慢阻肺分级诊疗的实施。但慢阻肺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很好的基础,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肺功能检查仪,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诊治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因此,针对上述慢阻肺防治中的重大需求开展本研究。


研究内容


项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慢阻肺防诊治分级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建设及效果与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①在覆盖我国六大行政区域的100余家各级医院开展慢阻肺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医疗与管理现状的基线调查,发现我国在慢阻肺规范诊治及防控工作中的关键问题。②制订慢阻肺防诊治的各级医院双向转诊标准、优化的临床路径和分级质控指标并推广。③建立慢阻肺质控平台。对慢阻肺防诊治质控体系建设进行效果和卫生经济学评价。构建我国慢阻肺质控体系。④建立满足我国各地区各级医院需要的慢阻肺预防和规范诊治培训体系。


(2)慢阻肺稳定期分级预防质量控制策略研究:①开展针对不同层级医院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一、二、三级预防现状的基线调查。②通过开展针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危险因素的评估与控制的一级预防策略,并与药物干预、肺康复等二级和三级预防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层级医院稳定期慢阻肺一、二、三级预防分级预防策略。


(3)慢阻肺关键诊治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推广:①肺功能检查的质量控制指标制定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质控评价研究。建立规范的肺功能检查质控指标;建立由全国质控中心-区域质控中心-区域医疗机构组成的“三级肺功能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体系”,采集各级医疗机构的肺功能报告信息,建立全国的质量评估资源库,对各地肺功能进行持续质量管理和评价研究。组织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评价肺功能检查的质量和临床应用状况。②开展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与考核体系建设。制定肺功能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和教材,建立规范的肺功能检查培训中心,试点开展培训考核,并对培训考核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逐步完善和推广肺功能培训和考核体系。


研究目的


本项目实施的目的是制定一套涵盖慢阻肺预防、诊断和治疗重要环节的质控指标和分级诊疗的优化临床路径,在国内建立一套适宜的慢阻肺防诊治分级质控及管理体系,切实提高慢阻肺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


预期成果和意义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建立一套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的慢阻肺防诊治分级质控体系和培训体系,并推进各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和优化临床路径的执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本项目完成后,将构建起我国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应用和推广体系,建立统一标准的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考核平台与网络,制定肺功能检查的国家标准,促进肺功能检查技术的规范化,促进肺功能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标准化,提高我国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质量水平,提高我国慢阻肺的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节约大量医疗花费,本研究结果也为我国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936